小的时候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上长着几颗梧桐树,每到夏天,知了就吱吱吱的叫个没完,夏天的那个阶段,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抓知了,尤其是暑假,一到下午过了2点左右,约上两三小伙伴,在家门前抓知了。
抓知了的装备根据个人习惯还不一样,我一般会找一根长竹竿,找个塑料袋,找根细铁丝,用细铁丝绕个圈把塑料袋撑起来,然后绑在长竹竿的一头,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网”,最重要的是这个圈撑起来的口不能太大,因为一棵树也没多粗,所以也就比一个知了大四五倍就足够了,同时这个铁丝圈的口要尽量压平,以免有间隙,如果有间隙就算扣到知了他们也会从间隙逃跑。还有的小伙伴习惯粘知了,而不是像我这样扣知了,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在行动之前,找些面粉,稍加一点点水,捏成一个黏黏的面团,用一个袋子盛着,同时也要配一根长杆,先掐一小块面团放在长竹竿的一头,然后就举着杆子找目标,发现目标后,先静悄悄的靠近知了,当接近它的身体之后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精确的动作将杆子上面团的那个点往知了身上一碰,知了就只能被黏在面团上奋力挣扎,然后乖乖的被我们拿下来放入战利品袋。成功黏住一个之后通常试一下面团的黏性,如果觉得黏性不够了,就捏一块新的面团换上去继续下面的行动。
知了在会飞之前是有壳包着的,我们叫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但是他们经常出没的地上会有一个细窄的洞,到了傍晚或者晚上,就蹲在地上,低着头寻找着这些洞,发现之后就用手指使劲伸进去掏,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掏到知了猴,掏到一个我们心满意足的数量时,就带回家找妈妈,因为这些知了猴简直是一道大餐,用油一炸,金黄金黄的,香香酥酥的,爱不释口。
每次做这些大餐之前,我会从这些即将成为盘中餐的“烈士们”中挑一个顺眼的,放到蚊帐上,咦?这是在干嘛?不懂了吧,知了猴放到蚊帐上,在你睡觉前似乎感觉没什么变化,但是当你第二天醒来时,就发现这个知了猴的壳已经破了,在旁边静静的停着一个淡黄色的嫩嫩的刚破壳而出的知了,这时他的翅膀还是蜷缩着的,不会飞,我也不忍心去动它,就让它自己趴在蚊帐上,过一会再去看它,会发现的它的翅膀已经将要舒展开了,整个身体也从黄色慢慢变深,到了下午,它的翅膀就硬了起来,身体也基本变成了黑色,于是就把它放到窗边,通常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不见了,也许已经振翅而飞了吧。
看汪曾祺的散文有感,记录一下童年的小事,现在的小孩子估计也体会不到那种与自然打交道的乐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