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期的视频脱口秀自媒体阶段,一个是2016年《得到》app的知识学习服务软件上线。这两个阶段罗辑思维团体都依靠不同的网络平台与运营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定位和特征。
一、《罗辑思维》视频脱口秀分析
(一)发展历程
罗辑思维起初是视频节目,每周五做一期,历时三年,一共140期。这些节目的主要内容,是读书,主讲人罗振宇以及团队在精读一本书后,总结观点与大概内容,通过说书的方式使观众了解这本书。这个节目从播出起,就获得广大粉丝的欢迎和认同。在发布视频的同时,也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获得粉丝的关注,在公众号中出售节目中所谈到的书籍。
在2012年12月节目播出起到2013年4月,这短短的几个月,“罗辑思维”的粉丝突破十万,微信公众号粉丝达到 50万。在流量为王的今天,这些粉丝给罗辑思维带来巨大价值。
然而,在2017 年的3月8号,最后期《罗辑思维》上线,罗振宇召开媒体沟通会,宣布他最招牌的《罗辑思维》视频脱口秀正式停播。节目由视频改为音频,在得到app作为一个栏目继续播出直到今天。
(二)运营特点
在运营的主题上,实行品牌化打造,打造个人品牌与知名度。围绕整个《罗辑思维》的虽然是一个团队,但作为一个脱口秀,就要打造一个灵魂人物是观众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罗振宇就是《罗辑思维》的灵魂人物。可以说,像罗辑思维这个产品的名字,就是围绕罗振宇。意思是一个姓罗的人,看遍群书,提取精华来传递给受众。罗振宇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在《罗辑思维》播出前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主持人,本来就有着个人品牌化的基础和资源。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罗振宇这位“说书人”被更多人知道这种正面形象塑造的同时,他同时树立“死磕”精神,在2016年“时间的演讲” 中,他极力 宣扬这种精神。他建立的微信公众号, 每天早_上都要发布一个一分钟的音频,不多不少,他为了使这段话不出错,往往要重复说很多遍。他每日一更使我们能够养成一种习惯,是观众变成一种固定流量。大家对《罗辑思维》的认同,其实是对罗振宇的认同。《罗辑思维》的成功是自媒体和其所依赖平台关系的变革。
在运营的内容上,形式多样、选题丰富,内容高质量,观点犀利独特,表达方式简单风趣。在选题的选择上,罗辑思维不拘于单个方面。从古至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世界局势发展,历史、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哲学等等。具有故事性但不是仅仅说故事,还涉及到很多理论和观点。在观点立场上也非常独特,往往不从常理的思维方式来说,往往是更深度的解读。比如有一起在说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罗辑思维没有从历史书上对袁世凯的评价来讲述这个人物。而是深层次分析了为什么袁世凯必须要当皇帝。标题有时候就会引入悬念来吸引读者。
在运营的渠道上,采用线上推广吸引受众,线下互动的方式。在线上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网站、图书及微刊等平台来发布内容。在微博平台上,《罗辑思维》通过“罗辑思维朋友圈”发起如“今日值得读”、“罗胖的365天”等话题与网民进行线上的互动,全方位推广《罗辑思维》网络视频和宣传“罗胖”个人。在微信平台上,每天早上推送一条60秒语音,选取在人们起床与上班之间,语音结束时一般会提供一个关键词,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推荐文章,旨在培养用户的一种习惯。在视频网站上,罗振宇分享个人读书心得,谈古论今,点评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每周一集,每集45分钟。视频中也对讲述内容的来源书本附带了购买链接,如果观众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内容,就会通过罗辑思维这个平台去购买书籍。罗辑思维也会经常举办沙龙、分享会、讲座等等。将线上线下结合,使罗辑思维更快的推广。
实行会员制,通过社群聚合,打造社群经济,实现稳定的流量和受众。《罗辑思维》的社群聚合其实指的就是互联网社群,我们知道一个比较火的词- _IP, 这是“时间的朋友”2016 年跨年演讲提到的热词。IP 指的是圈子,圈子书面来说就是社群。罗振宇在节目中曾说:“传统的流量思维是游牧民族,而它们的流量是想走就走、想去就去,而我们的流量思维是农耕民族,在互联网圈一块地再慢慢耕耘。”对此罗辑思维实行会员制,招募一批二批的会员,同时对会员进行限额。他向会员提供特别的内容服务,提供更高质量的知识肝务,达到聚合粉丝的目的同时增加其黏性,这样罗辑思维就有一个特定的支持社群。这些社群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宣传,不断吸引更多的粉丝,圈子走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罗辑思维这种会员制影响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像优酷、百度这些大公司也纷纷采用会员制,在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能固定自己的号众,可见罗辑思维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