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的目标应该是谁想要的?

当孩子遇到一些状况,比如学习没有动力,厌学、与家人冲突,与老师同学交流不畅,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家长很可能就去给他联系咨询师,想通过咨询师来帮助孩子,有一个很大的改变,想让咨询师说服孩子尽快去学校上学。当家长的这种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想让孩子尽快的有更多的成长和变化。

然而这仅仅是家长的目标。因为我们焦点都有这样的一个理念:“快就是慢,慢就是快“,那当我们特别急切的想改变孩子的时候,其实还对孩子来说是特别反感的,因为他现在情绪非常低落、内在没有动力,没有愿望想去改变,在这种非自愿来访者的情况下,能让他愿意跟咨询师聊,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如果说我们把家长的这个目标当成孩子的目标的话,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这个咨询也就无法继续进行,更别说达到家长的期待了。

因为我们知道,能改变孩子的只有他自己,咨询师和家长都无法改变他,所以说这个目标呢,必须由孩子自己来定,只有这样他才跟这件事情是有关系的,因为是他想要的,他才更愿意去尝试、更愿去努力、去行动。

那么在咨询初期,往往还谈不到咨询的目标的建立,需要慢慢的跟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了解到他有什么样的爱好?有什么样的兴趣?他在乎的人是谁?他在乎的事有哪些?那他曾经做过哪些努力?而哪些努力是有效果的?这样才可能慢慢的打开孩子的心门,才可能接触到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慢慢切合到目标的确立。

那么咨询目标又分为:1,单次咨询目标,2,后续咨询期待,3,希望改变的方向与全景,4,内心之真正需求及深度在乎,5,至少需要改变的底线。

也就是说,建构解决之道的过程,其实就是目标逐渐概念化的过程。

不预设、不建议、不评判、不指导,真正的贴着来访者走,慢慢的一起来梳理出他真正想要达到的方向,而不是把我们以为对他好的强加给他,或者是说,把家长的期待当做咨询的目标,才可能真的深深的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知觉、感受、期待及看重之处,找到他真正想要的方向,双方合作才能共同建构解决之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