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一下成甲老师《好好思考》一书的第二章:多元思维模型:终身学习者的利器。
《好好思考》这本书整篇都是围绕“多元思维模型”这个概念来写的,所以本章应该算是全书的核心章节之一。
在正式开始了解“多元思维模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构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层逻辑。它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思考力水平={你做出的假设}与{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
简单点儿来说,就是“在小国当大王”。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在小国当大王”有两点好处:
1、你的竞争对手实力偏弱,胜率高;
2、高级团队可以提高低级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旦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整体提高“小国”的行业能力,“小国”就将成为“大国”,而你最终还是成为了“大国的王”。
有了这个概念做前言,我们开始正式进入对“多元思维模型”的掌握之旅。
一、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的概念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的。它是指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我们来讲,只有在遇到问题时真正能用到的策略,才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
由于人生阅历、受教育的程度等情况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型,但是总体的思维模版是统一的:
诱发刺激(A)—— 信念反应(B)—— 行动结果(C)
一个人遇到A而作出C反应的原因是取决于B的。比如两个人在街上同时走,迎面走过来一位美女,一个人可能关注美女的身材和衣着,另一个人可能更关注美女的长相和发型。那么他们俩最终对美女的评价结果就是不同的。
芒格对如何洞察事物本质,给出了以下两个建议:
1、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基于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
2、这个思维模型应当是来源于多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关于思维模型背后还有更重要的思维方式,芒格解决问题时会把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该问题当中抽离出来,抽象成有效的策略,指导解决未来的类似问题。
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上面那句就是:以一敌百,从一次看到百次,很多共通或者类似的问题当中就会有若干种必然发生的情况,我们通过提高解决问题的数量从而达到提高获胜的概率。
二、多元思维模型建立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中举了两个90后朋友的案例,一个女生从最开始的实习生,什么都不懂,两个月成为部门主管,几年后晋升成总监,跨部门领域管理几十亿资产。她是如何达到如此成就的呢?靠的是PDCA原则。
PDCA原则对我们来说不陌生,很多领域都使用。常见流程就是:
工作任务——复盘——优化结果
后来进化成:
遇到问题——尝试试错——积累经验——熟能生巧——形成适应
PDCA原则虽好,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当代,所以必须产生积累经验策略之外的新策略才能满足我们当代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学习了。深度思考型学习也有两个特点:
1、要花很多时间去分析问题的本质。
2、要花时间学习前人发现的、自己还没掌握的原理和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通过如此深度思考,我们得出一个新原则:OODA。
OODA原则是指:观察+调整+决策+行动。其中“观察+调整”是应对外部变化,判断问题本质。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我们都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整之后再决定如何行动。
它的公式:遇到问题——分析本质——匹配规律——跨界迁移——迭代改进
说到这里,我们讲完了“多元思维模型和它背后的思维方式与底层逻辑”。那么有人会问:在弄明白思维模型之后,我该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提炼出思维模型呢?那么,接下来就回答这个问题。
三、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
追问有效策略背后的原理,成甲老师以“动批”砍价为例(“动批”就是动物园附近的批发市场),讲策略背后的原理。
有一次,成甲老师经过“动批”市场看上一件衣服。他问老板衣服多少钱?老板告诉他400元,这个时候他想来他之前练习的砍价技能,想趁这个机会来锻炼一下。于是他鼓足勇气问老板200元能不能买?没想到的是,老板直接说:能!让他赶紧拿走。
成甲老师看到老板的反应知道自己肯定给高啦,头也不回地跑掉了。后来他和朋友们说这件事,人家都说他是外行。和他一起再次来到“动批”,成功以95元的价格买下了那件衣服。
成甲老师非常不解,朋友告诉他:这叫“从脚脖子往上砍”,和“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是一个道理,都是经验技巧。
但是这种经验技巧适用于所有领域么?当然不行!试想一下你进了一家4S店,一辆售价为40万的汽车,你上去就问接待人员4万卖不卖?估计保安和销售会一起把你打出去。
所以除了“经验技巧”以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谈判方法论——方法流程。
有了“经验技巧”和“方法流程”之后,我们再想想,你在解决一些科技难题的时候,使用以上两种方法能行的通么?答案是否定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借助一些国内外前辈们总结出来的科学原理。
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臂膀上,依靠学科原理来解决问题。不同领域的问题,我们用不同的学科原理来定位,这又叫做“锚定效应”。
最后一种层次是通过挖掘人性在面对问题时的弱点来分析得出的,走的是哲学视角,所以也最为复杂。我们最后单独说它。
对待一个问题的有效策略的理解,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层次上形成阶梯,这样理解问题答案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才更丰富。
用费曼技巧解释这句话就是:你遇到问题解决之后,不要因为出了答案就停止了,而是要思考答案是如何产生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原理仅限于一个学科么?会不会有很多种跨界元素存在呢?
要想习惯性从浅显思想理解到深刻思想,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工具:棱镜法。
棱镜法的诞生是因为牛顿用三棱镜看太阳,从而把单一的白光分解出七色的原理。
同样,我们也可以将日常问题的直接解决答案通过追溯答案的因果链源头(这个追溯答案的因果链源头就是“棱镜”)分解成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
思维模型前三个层次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强调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强调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
四、超越答案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乔布斯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学习任何一个领域,都应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我认为这是学习思考最大的价值:学习如何思考。”
成甲老师说:“在我长期的学习方法研究中,我发现人的学习能力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叫做学知识。如果把人比作B,知识比作A,那么更深入的解释就是:B不会A,所以要学会A。第二个阶段叫做研究思考方式。同样把人比作B,把知识比作A,把待解决的问题比作C。那么深层解释就是:B要解决问题C,需要用到知识A。
这是不是很像学术论文中的自变量X,因变量Y和中介变量M之间的关系?
其实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我们在“问题”、“答案”、“思维模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关注思路价值;答案与思维模型之间的关系是关注答案价值。
那么这些与哲学视角有什么关系?之前我们说哲学视角是从人性的弱点来进行考虑,那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人。
成甲老师说:学习历史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学习新思维方式的教材。看看历史人物是怎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如果是我们穿越回去,我们能不能想到他们的解决办法。
书中以历史人物恺撒大帝为例,讲述恺撒大帝有一次和敌军作战,赶上连绵不绝的大暴雨,由于大帝和军队所处地形不利,暴雨将他们的位置变成了一座小岛。
这样一来不用说人的活动受限,粮草也无法运输了(其实是可以划船的)。敌军乐坏了,认为恺撒大帝和他的军队必活活饿死在岛上,便提前向国内通报胜利的消息。
恺撒大帝却没有丝毫慌乱,他命令手下开始挖掘河道,改变洪水的走势,从他们的地势位置慢慢转向敌军的地势位置。
如此一来,河水全都向敌军淹过去了,恺撒大帝不动一兵一卒就让敌军陷入困境。试想一下,恺撒大帝的军队比敌军少了三倍。敌方如果被洪水围困,粮食消耗要更快,他们哪里能招架得住,只能投降。
恺撒大帝这一战给我们带来两点启发:
1、质疑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
2、从困境的源头思考问题。
第一点,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是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第二点,大多数人接受了暴雨给自己带来的困境,只是想如何应对困境。恺撒却从困境的源头思考——我虽然控制不了暴雨,但是我可以改变洪水的流向。为什么暴雨带来的问题一定是我的呢?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