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长假,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阅读。
而阅读的对象,是一本历史书籍。
历史作为一个科目,并不是我喜欢的一科。
高中时候分班选了政治,
大概觉得同样是依靠背诵,
当前的一些东西,会比成千上百年的容易些。
就历史课本身,虽不至于无聊,
但都是为会考为准备,难免变得程式化目的化。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鸦片战争之前的内容,
因为不考,一律不教,自行阅读的结果也就是跳过;
每一段历史都被提炼成几个需要画出并且背诵的重点,
原因、导火索、开端、转折点、结束、结果、意义,
所有这些的相关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一二三四。
不得不说是个高效备考的好办法,
但却也对历史有了不公正、不全面的认识。
仿佛那就是历史的全部,就是造就世界现在样子的唯一真相。
直到在去年偶然的机会,读了《人类简史》。
一改印象中历史书的叙事口吻和方式,
它的视角独到而锐利,淋漓尽致的同时,
又带着恰到好处的自嘲,一时读得兴味盎然。
对阅读历史的兴趣,由彼时被激活了。
后来便借《极简欧洲史》和《全球通史》,
结果不管厚薄都尚未读完——却也还没放弃。
前者因为极简而满是提炼概述,
似乎精粹的营养药,可供续命但口感全无;
后者则细致入微分了上下册,
仿佛连绵不绝的家宴,得做好极大的身理心理准备,
才能有勇气一鼓作气从头到底,
以至于迄今为止也才读了一个原始社会的开头。
不是它们的问题,是我自己没有待命投入。
一次次半途而废,断不应该责备苦口婆心的作者的。
下半年想了一个折中的方式由浅入深,
便是找了一套语音书来听,下到手机app里头。
上下班的骑车路上,夏秋之交的晨跑晚锻炼,
为一次不知道会不会有幸被抽中的马拉松准备,
一边跑十公里,一边耳机里头,
那些刀光剑影、尔虞我诈,记不住的名号和头衔,
伴着每一个脚步的前进和每一次呼吸喘气,
是特别奇妙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习惯了在固定的一些快节奏音乐里跑步,
换做纯人声平铺直叙的讲述,会有一点不一样。
越是到后来,越是觉得所谓历史,
从宇宙的最宏观的角度看,就像是一场奔跑,
只是从不停歇,也不知终点,
沿路有繁花似锦,也有坎坷荆棘,
但只能一直往前,为过去不曾控制好的速度、
不曾选择好的路,付出代价。
听历史是个不错的开头,用被动的方式接受,
原是偷懒,多少倒也对全局有了概念。
再接下来,就是在图书馆选到了这本《人类的故事》。
房龙的作品一开始吸引到我的,是引言部分。
并没有历史通史那些高屋建瓴的言辞,
他的笔调根本就是散文,写一次童年的登塔,
寂静黑暗的层层塔楼,凡尘的声音被纯净化成窃窃私语,
登到最高处,头顶蓝天,第一次瞥见广袤世界。
太容易让人回想起在欧洲旅行中,
为数不多的几次攀登钟楼的过程和经历,
那筋疲力尽,但却在最后豁然开朗的感受,
是饱览美景之外,最令人满足的收获。
将历史比之高塔,房龙说:
历史是时间在往昔岁月的无穷领域中筑起的强有力的经验之塔。要想抵达这一古老架构的顶端,得以饱览全景并非易事。那里没有电梯,但年轻的双脚是强壮的,足以担此重任。
我在这里交给你们这把开门的钥匙。
等你回来之后,你也就会理解我如此激情满怀的理由了。
作者就是这样“狡猾”地俘获了我,让我甘心用最认真的态度来阅读。
每一天,阅读五章;每一章,都对应做一副思维导图——
用这种方式来保证阅读的速度和吸收的效率,
也能理清一眼瞥过之后尚未能明白的盘根错节,
经过自己整理的脉络,也更容易记到心里面去。
前几章节的阅读轻松快活,那是因为人类祖先的活动本就鲜有记录;
越到后来,每天花费在精读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一个历史阶段涉及的民族之多、过程之复杂,有时会让人错愕。
但伏案几个小时之后,果然如同攀上高塔,受益匪浅。
我的旅行愿望清单上,开始有了更多感兴趣的城市。
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除了文艺复兴之外,
是不是还能看见狡黠智慧中构建的商业往昔?
硬生生在波罗的海沼泽里兴建的圣彼得堡,
继承了罗马帝国余晖拜占庭式的君士坦丁,
是否还残留着某些伟大帝王将相的气质?
伯利恒的马槽,麦加的沙漠,温迪亚的菩提树,
会否带给我和阅读时一样的温柔感动呢?
我开始对历史中浮沉的人物个体感兴趣。
他们,尤其是她们,真实的样貌个性,
是更接近书本上的专断果敢,还是电影里的情有可原?
找了《埃及艳后》和《绝代艳后》来看,
盛世华衣,她们都美得令人惊叹,
在忠于史实方面,也许五十步笑百步,但谁又知道。
或者以此为主题,搜寻接下来的读物和电影,也是不错的计划。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在这个多事的冬日里,
我从这面镜子里读到的最深刻的道理,
刚刚好,可以对应当下世界的混乱。
罗马盛于包容外族的态度,亡于维系少数人的利益;
基督教兴于卑微温顺的人格,庸于纳财滥权的教会;
拿破仑胜于自由博爱平等的捍卫,败于独裁专制自大的心魔。
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国家,
一旦违背初心,便滑入泥潭,陷入毁灭;
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国家,
一旦关上开放的灵魂,便无可药救。
我越来越觉得历史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若几百几千年后房龙再世,续写这部《人类的故事》,
会怎样选择和评价我们现世正在发生的一切?譬如:
哥伦布发现的一片新大陆,
成为清教徒难民开辟新生活的乌托邦,
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历史包袱,
因为愿意接纳全世界各地各种人们的梦想,
变成兴盛、强大、令人羡慕、成为某些层面上的榜样之后,
但终于也要忘记从何而来、要关上从来开放的大门了么?
若以阅读过去的眼光来发现现在,
我们会过得更睿智一些、长远一些、通透一些吗?
读史未完,“历”史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