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到六月一日的这几天,朋友圈就好像已经过节一样的欢腾。几乎所有人都在发着「我还小,我想要六一儿童节礼物」的状态。小时候我们常听得那句「小孩总向往着成人,而长大了却无比怀念小时候」的话终于到了它灵验的那一天了。
记得一部对小时候的我们影响深刻的动漫《数码宝贝》,至今家里还有套的数码宝贝第一季的DVD,我甚至还记得第一次看完第一季最后一集时内心的怅然。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离别」这个词语有些难以接受,也许是因为我们会把自己代入成电视里的主角,受不了与自己挚爱的伙伴分开,天真地认为和自己的朋友相互守护应该是一个长久的故事。
不要分离,不要离开,继续在身边多好。可是人总要从一些氛围中抽离,就像人总要长大一样的现实。
去年年末的时候,这部动漫的原班角色和他们的数码宝贝又开始新的故事了,主题曲一出来就有无数人鼻子发酸眼眶湿润。「我是哭着看完一二集的」——朋友圈里不约而同的刷着这句话,但同时还有对新画风的抱怨。我们看着和曾经相似的人物,不同的剧情。我们旁观长大的他们失去了少时的勇气,被现实逼迫的低头屈服。我们看着的那些看似面目全非的孩子们,不正如现在的我们么?
2.
很小的时候,我们以为圣诞节真的有圣诞老人,牙齿放在枕头下面真的会有牙仙子给你换成硬币。我们迷信我们听到的所有讯息,最后我们也忘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相信这些。生活自然而然的前进着,把我们变成了曾经期待成为的大人。
我们长大了,那些美好的过程如今都变成了我们的「曾经」,是只有使用我们曾经相信的时光机和任意门才能回去的过去。我们每天面对世俗的人生,渐渐的和一开始陪伴在自己左右的人们走散,也渐渐习惯什么都独自承受。我们渐渐的离开那些童话般的故事,并让我们曾钟爱的那些虚假的想象深眠。
一个人其实只要愿意往前走,就可以一直向前的。但,如果一个人愿意停留,那么也可以一直相信他所想象的。因为「不是真实的」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3.
我想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一定在11岁的那年等待过一只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猫头鹰。后来期待的落空也让我忽然明白,小说中的内容再精彩也终究只是虚构出来的故事,并不会发生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
但,尽管明白自己喜欢的那个故事是虚假的,我还是在寒假的时候去参观了上海哈利波特展。同批进去参观的一批人中有好多穿着四学院的学生制服,当时便心中了然,大家都是来这里圆一个少时未完成的梦想。
前段时间有条热门的微博,微博的内容是一个小女孩在推特上艾特JK罗琳,希望罗琳能手写一条守护神咒让她纹在身上:
世界上真的有守护神吗,其实没有。曾经也有朋友遇到过我这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守护神是什么呢?」我回答的毫不犹豫「我自己」。当时被朋友吐槽不按常理出牌,之后我却发现我这个答案非但没有错,反而是最正确的。
因为守护神的力量来自于你一生中最愉快的记忆,那是潜在你心底的力量。
而只要这句话被得到了证实,相信这些的我们就像得到了最大的安慰一般。内心是仿佛小时候相信的故事终于成真了一样的雀跃。
4.
世上有无数相信哈利波特的孩子,慢慢长大成人,但内心依旧对一句小小的咒语有莫大的信任,并将它随时放在心底,在遇见人生阻碍的时候,默默念着它,然后想象自己拥有了被守护的魔力,继续倔强的生活着。
世界上所有的大人都是从相信圣诞节有圣诞老人的小孩子成长而来的,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让所有的小孩相信圣诞老人的故事,并每年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度过那个温暖的节日。我们让圣诞老人活在了我们心里。
世界上也没有一直守护大雄的蓝胖子,可是我们还是在电影院里为大雄和哆啦A梦的分离哭的稀里哗啦。仿佛回到初高中的毕业典礼,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分开,前往不同学校的时候。
世界上更没有别选召的孩子和他们的数码宝贝,甚至连唱butterfly的和田光司也去世了。然而我们却依旧告诉自己和他人「和田光司只不过去了那个数码世界」。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在为孩子们创造故事,守护了孩子们一个又一个梦,每个年代的孩子们成长之后都会拥有他们所相信的角色和情节,挥之不去,直到很久很久的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努力的成长,慢慢成为那个再次看到沉睡在公园长椅上的哆啦A梦时,只是静静注视着、微微一笑的大雄。
5.
大冰在一本书中写道「到死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
我们已经发育到不再需要童话了,也不需要承诺。但是我们还是相信着那些故事,因此今天我想说「到死前,我们都是需要被守护的孩子」
奇葩说第三季的最后一场团队PK中,所有人都在质疑婚姻给人类幸福的保障时,黄执中站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的「玩具熊」的故事。
—— 「玩具熊会守护我多久呢」
—— 「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