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有一个很大的感慨:生活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如果还是一大家子,那么,对于空间的分配就特别需要有智慧。
以我们家来说,自从我生了姐姐后,爷爷奶奶就一直跟我们一起生活。虽然也有三房二厅的面积,但是住起来仍然会感觉到有些局促。
姐姐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得给她一个单独的空间学习和休息;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喜欢清静,所以原本做书房的那个小房间只好硬给塞进了一张双人床;这样,主卧自然是给了爸比和妈咪。
那么,问题来了,小悠哥该跟谁睡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爸比可没少伤脑筋。因为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空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兼顾情感的问题。
之前,小悠哥还才半岁的时候,因为我当时也还要上班,为了让我能有比较充足的休息时间,晚上小悠哥就跟爷爷睡,奶奶和姐姐睡,这个方案一直持续到姐姐念初中。
现在,姐姐大了,小悠哥过完暑假也要上小学了,无论是从孩子的学习还是成长来看,最好都要有相对独立的学习和休息空间。但是现实条件暂时还不允许,所以,爸比只好在主卧里再塞了一张高低床,这半年来小悠哥就跟我们挤在一个屋子,姐姐有时撒娇也会跑过来一起挤,这时高低床就发挥作用了。
昨晚,从不说梦话的小悠哥睡到半夜时,突然很清晰地说了一句“妈妈,谢谢你的教育”!
我正好醒着,被吓了一跳,以为他也没睡着,轻轻凑过去一看,明明是睡得很香的样子。
我赶紧推推睡在旁边的爸比,问他听到儿子的梦话了没有,爸比说也听到了,只是前面说的是妈妈还是爸爸就不清楚了。
哼,爸比也真是的,这个时候还想跟我争宠。
其实,不管小悠哥说的是爸比还是妈咪,我都很感动。之前,姐姐跟我们挤一块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时不时会突然说几句梦话,有时甚至还会猛地坐起来。
看到孩子在梦中都累成这样,我和爸比都很心疼。虽然经过这一折腾,我们俩都要过好一阵才能继续入睡,但是,能够这样近距离看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不也是为人父母的乐趣和感动的一部分吗?
现在,有一种“夫妻为了更好地让婚姻保质,最好分房睡”的声音渐渐又高了起来。
说起来,这个观点也并不是什么时髦的话题,只要家里面积足够大,夫妻不要说分房睡,就是一人睡一层都没有问题。
我父母很多年前就开始分房睡了。准确来说,是分层睡,因为老家房子多,父亲腿脚不便,睡觉又爱打呼噜,母亲睡眠浅,有半点响声都睡不着,所以他们两个就一直是一个楼上一个楼下,夜里有什么问题两人就打电话。身边有几对朋友,他们夫妻也是分房睡,需要亲密时再另行沟通。既有情感的空间,又有自己的空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所谓距离产生美。即便是夫妻,也没必要一天到晚都得粘在一起。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是成年人,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彼此的生活习惯肯定是有差异的,这样哪怕是结婚了,也依然需要有一个空间来做矛盾的缓冲地带。比如说我比较怕冷,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可是孩子爸天生一副热体,坐着不动都汗直流,这样一来,究竟是照顾我还是顾及他呢?
类似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可凡夫俗子每天的生活不就是这些琐事组成的吗?如果每天都要为这些硌脚的小事去争个你高我低,那日子过得还有什么劲呢?
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多一间房就够了。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所有的人际关系之间,都需要给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间,都需要保持必要的边界,只有这样,大家相处起来才会舒服、轻松,并且真的和谐。
所以,对于我来说,现在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改善家人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关照自己的内心空间。
不过,真到了我和孩子爸也可以分房住的那一天,估计又会怀念那段可以听到孩子说梦话的时光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