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微信上一位北大的高材生,12年未回国,并拉黑父母的消息,火了整个朋友圈。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的批评这个孩子是巨婴没长大,有的批评父母太控制孩子,有的批评相互之间缺乏沟通。
想想这个话题,其实对于我们这些相对年轻做父母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吧!到底孩子应该怎么管?还有前两天有一个新闻,孩子丢了地铁票,五块钱的地铁票,被母亲一顿狂揍。还有一个事,一位美籍华人,因为孩子淘气而失手打死了五岁的宝贝,夫妻藏尸结果被判坐牢。所以孩子到底是什么?孩子是父母的私人物品,还是这是基于我们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他们是全新的,完整的自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对待他们,其实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
今天朋友圈里头也有一个朋友发了一篇简书,叫《一位六岁母亲河反思》,反思她自己跟孩子沟通上出现问题,孩子对她的一个哭诉。其实里头提到了,就是我们如何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包括我们如何说孩子们才肯听?
其实这两天听丫丫老师的课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和感觉,我认为一直也是贯穿丫丫老师的课程里头的理念。就是亲子的时间管理,一定是亲子同修,相互成长,比如说,“我们不去做监督者,而是共同的参与者”。少说或者是不说“你去做运动吧”,而是说“我们一起来运动吧”。还有就是我自己也发现的,我们说这样的话,孩子经常会抵触。我们家姑娘就会说:妈妈,为什么你总是让我做这做那?所以这是我近期需要反思的内容。
那么在整个一周的学习和践行之中,我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睡眠,会把睡眠的这个问题提到我自己的日程里来。但是跟爸爸有一些地方沟通的还是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们在本周就是因为孩子要睡觉了,这时候要听故事形成一些分歧。
周四晚上睡觉时,孩子要听故事,我没同意,结果爸爸主动说“听故事吧,听一个!”。结果孩子听完一个故事,又听第二个,真正睡着,差不多到夜里10点钟,当时我挺生气。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后面那些细节可以不说了。第二天也就是周五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一次沟通。白天我们父母之间说达成一致,要对孩子有约定,必须提前说,同时三方达成一致才能去执行。周五的晚上,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最后商讨的结果:上学期间,8点半到9点可以听故事,那么放假可以延长到9点半。目前这两天执行的还可以,今天晚上孩子是一直听的故事,然后也是九点之前睡着了,还算是执行的不错的。
还有一个事情,为什么用了“爱你还是爱自己”的这个标题。一方面是结合文章之前说的这个,父母对于孩子到底是不是无条件的爱,或者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必须基于我们孩子完成父母的要求吗?
这两天在孩子身上也发生了一个事情,我昨天从自己单位的图书馆又给他借了几本书,包括《格林童话》,还有《小王子》,我认为应该是这个年龄段该读的一些书。晚上拿回来以后,引导他亲子共读。他说:“妈妈,我不要读这些书,我要读《凯叔讲西游记》或者《电饭锅参加运动会》。我说读一个凯叔,可不可以奖励一个别的故事。他还在说:“不,妈妈,你选的都是你喜欢的,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就是这些。”所以最后我还是屈服了她,选择给她读凯叔西游记。今天早晨再次引导,依然被她说服了。
今天上午呢?原定计划我们是想带她出去购买新年衣服,昨天晚上他就有点拒绝,今天再次拒绝。中午外出就餐的时候,我在车上还跟她讲,我们给孩子买新衣服是对小朋友的新年祝愿。她说:妈妈,我觉得你在意衣服比在意我更多一些!我说:妈妈再帮你买衣服,也是我关心你的一种方式。她说:不,你陪我才是最好的方式。还有妈妈,你现在这两天最最关注的就是《神秘巨星》。我说:我已经两个星期陪你看了三场电影,今天是第四场啊!能不能看一个我选喜欢的?她说,你陪我看电影,也是我陪你看电影啊。为什么我不能看我喜欢的?我没有说服她,我能感觉到,她想表达的意思是妈妈你陪我应该做我喜欢的事情,这才是最好的陪伴,这也是我所需要的最好的东西,比去买新衣服更好的多。因此我最后屈服了她。
我妈妈还在说:你能说,现在孩子快把你说的哑口无言了!但是我调头来一想也对,她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我应该感到很欣慰。
所以我今天就有了前面的这种想法。我们到底是爱她还是爱自己?那么爱她就应该按照无条件爱她的方式来做。除非是关于道德,关于社会秩序和规则的。这些事,需要我们提前告知,让他建立规则意识。其余的事情可以双方达成一致,不必纠结。最后我们达成的一致意见,就是今年春节我不再给她买新衣服。如果她哪天感觉有需要的时候,向我提出来,再对她再给她买。
我后来想,其实应该感谢孩子,她解决了我的一个梗。我按照世俗观念或者我们认为的好去买新衣服,去关心她。而她要的却不是这些。好比我们都讲的笑话,有一种冷叫“你妈认为你冷”,女儿多次提出我对衣服太在意。那我就把自己解放出来,用陪伴去表达爱,无条件的爱!
附:本周为完成孩子的寒假体育作业,开始了“运动达标打卡”,她挑战跳绳,她每完成跳绳100下,我挑战10个俯卧撑,爸爸则是坐位体前屈,希望我们能坚持不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