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课的时候在和学生说到写作,谈到中文写作中,修辞比喻这个部分,想学好比喻就去看张爱玲的书,一提到张爱玲,底下就一片哄呛声,其实这里我需要正名一下,可能很多人对张爱玲有一股随大流的刻板印象:阴森,矫情,小资,乱,悲伤……但是在我心里,张爱玲是个内心丰富,甚至可爱的女人,不论沧海桑田,她自风情万种。如果你要学比喻,就去看张爱玲的书,尤其是散文,你去看了你就知道,对任何作家,对任何人,都不要根据刻板印象片面之词去妄下判断,至少需要看完她所有书所有文学论著,你才有前提再去评判高下,暂定高下之分。
张爱玲是不世出的天才作家,至少在我心里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女作家,我说:尤其在比喻这块,写得最好的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严歌苓。她们对语言有种天生的灵气,祖师爷赏饭吃,同时张也是我高中时期最爱的一个作家,现在对我写作影响也很大(虽然我几个月前写过一篇“年少不读张爱玲萧红”但是我年少读都读完了哈哈哈啊哈真是难搞)这一篇先写张爱玲,下次再分析严歌苓吧,毕竟祖师奶奶不可逾越,慢慢来~(先来《第一炉香》几条)
张爱玲的比喻,重色彩、感官、反讽,有时更担负造境的功用,尤其是在比喻的时候,张爱玲感官较于常人乃至许多作家都更加发达敏锐,经常能在文中打通各种感官,五感在张爱玲手里就像一件件衣服,她可以根据场合搭配不同的衣服,然而每次亮相都是惊为天人,并且她的不是像有些人为了通感强行打通,别人有的时候是画蛇添足,张爱玲却是锦上添花,善用感官通感,这个真的运用得登峰造极,既不落俗套又自成一派,加上张爱玲东西合璧的艺术文学修养,这里暂且不提她的身世背景和感情经历,就单这一点,可说是在捕捉细微变化,她可谓是人精了。以《第一炉香》为例子。
1.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
分析:这一条明显就是通感,视觉化味觉,广东美人,袅袅娜娜,结合当地的饮食风味,口味自然是甜甜腻腻,但是排骨骨多肉少,也暗合了前面的深目削颊,自古对女人刻板印象就是“瘦”,以至于骨瘦如柴,至于上海女人,江南风流地,吴侬软语,粉蒸肉是真的很合适了,软糯可口,肥瘦均匀,江浙自古美人如此,饮食且口味清淡,这点也是暗合人物。但是厉害的在于,把女人比作一道可供大众食用,这比“女为悦己者容”来得更猛烈,更火烧火燎,当中反讽确实厉害,但读来还是有一点压抑。
2.薇龙沿着路往山下走,太阳已经偏了西,山背后大红大紫,金丝交错,热闹非凡,倒像雪茄烟盒盖上的商标画。满山的棕榈、芭蕉,都被毒日头烘焙得干黄松鬈,像雪茄烟丝。
3.那边,在山路的尽头,烟树迷离,青溶溶地,早有一撇月影儿。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再路的转弯处,在树桠杈里做了窠。
4.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5.丛林中潮气未收,又湿又热,虫类唧唧地叫着,再加上蛙声阁阁,整个的山洼子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的煮着它,锅里水沸了,嗗嘟嗗嘟的响。
6.那感觉又来了,无数小小的冷冷的快乐,像金铃一般在她身体的每一部份摇颤。
通过上面的一点片段,可窥一隅,自创新词、词语混搭、比喻、移情、通感……独特的“张腔”语言,是张爱玲在“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之外,深度吸引张迷的原因之一。
我查阅资料后,有人说:张爱玲自创新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双音节词组合(参考上面第3条),二是叠音词组合(参考上面第4条)尤其是双音节词组合中,一些词语虽前所未见,但贴切鲜活,而富于表现力,如“它的题材却贴恋着中国人的心” (《借银灯》),“题材虽然是八十年前的上海妓家,并无艳异之感”(《忆胡适之》)。三是,尤其突出的是色彩词素的组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偏正式的,或是表现色彩的词素与表现心理、生理感觉的词素之间的结合,如“寒灰”、“冻白”、“闷蓝”,或是表现色彩的词素与表现视觉的词素之间的结合,如“阴黑”、“脏白”。
精巧别致,是张爱玲比喻的又一特色。《第一炉香》中形容梁太太的花园说,“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又形容薇龙和她的小阳台说“那阳台如果是个鸟漆小茶托,她就是茶托上镶嵌的罗钿的花”。
甚至于对于习常以为丑的事物,张爱玲亦能通过比喻见出可爱之处。比如她在市场上看见两个小孩胸前的油渍,不觉其“丑”,反而说“像关公领下盛胡须的锦囊”,“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哔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
民国散文作家周芬伶也曾评论:“她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目不暇接,往往在紧要关头冒出一个绝妙的譬喻。”
张爱玲的词句可说是现代主义修辞追求的标杆,通感造境也是,够生新,非常贴近,兼具美感,却全没有刻意感或不合度的怪异,并且她的比喻不强调本体与喻体的形似,而注重其间的神似。故而她的比喻时常出人意料:“外国先生读到‘伍婉云’之类的名字每觉异常吃力,舌头仿佛卷起来打了个蝴蝶结”。
包括后来许子东老师也说,鲁迅是一座山,后面许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遮蔽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联系她身处那个时代,又是没有着意去走现代一路的,很值得玩味。(这里我八卦一下,民国众多才女中,总是八卦出一些鄙视链,杨绛先生狠批张爱玲,张爱玲瞧不起冰心,冰心暗讽林徽因……真实性值得考究哈哈哈哈)但是这也侧面写出张爱玲的独特,张爱玲的傲气,没办法,近代找不出第二个张爱玲,由于毕竟她也算是红楼金瓶一脉,自然古典底子厚,而且她的文学中服饰首饰也是沿袭而来,又自成风韵,其实吧,她绮丽意象和婉转意味其实更似古典文学,另外,由于对红楼的喜爱,除了上述的比喻这个部分,我个人非常喜欢看她写服饰和金玉器物,她在描写时候的文字琳琅玎珰,犹如叮叮当当,声声悦耳。
总结:张爱玲的这些颇具现代主义的意象和比喻彰显了高超的笔力和想象力,同时打破了传统小说中的固有女性形象,使女性发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道浪漫的声音。
所以我是愿意把张爱玲目为一流小说家的,虽然我视其为一流,却并不代表我认为她与曹雪芹、各翁并驾齐驱了。
她有忧患意识,在她的作品中不乏堕落、沉沦、纸醉金迷,但是她不一定要救世界,她为自己,又对社会充满忧患,她有通俗的方式,讲市井感性,写小市民生活,却又有很多意象是现代主义,很多受她影响的作家都有这样一种特点,像李碧华、刘以鬯。
在这样某一个领域,张爱玲的笔力是登峰造极的。放在世界来说也是如此。每个作家都有其各自的使命,并非像托尔斯泰那样宏观大牌才算一流,沈从文笔下的一派清波照例是一流文学,张爱玲也是如此,因为张爱玲是张爱玲,她不是冰心,更不是林徽因,她只是张爱玲。
就算不放在中国近代,就单单是张腔风格,放在前后几百年间,她就像一朵独一无二的的杜鹃花,她花开一时,并不是虚应个景儿,而是要那墙里的花香延烧到墙外去,要那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要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题外话,我再说几句彩虹屁:少年天才和大器晚成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而并不矛盾,这便是张爱玲。
1943年,张爱玲23岁,她以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横空出世,1943-1945 创作了《金锁记》《倾城之恋》《封锁》《茉莉香片》《红玫瑰与白玫瑰》《传奇》《流言》质量之高,数量之丰,一举超越同时期所有的中篇小说。
傅雷赏识其才情,撰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称张的出现“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文中高度评价《金锁记》,同时亦批评了她在创作中隐隐出现的“滥才”弊病,言辞颇有劝诫之意。
首推:《倾城之恋》小说集
《流言》散文集
《重访边城》散文集
《第一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