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泛着冷白的光,与心底难以名状的疲惫,在这一刻静静交织。
眼睛的酸涩不断发出警告,但更累的,是推动一个团队时的无力。思维导图、视频剪辑、反复的解释沟通……每一步都走得不易。当整改的压力与同伴的埋怨同时袭来,我也只能默默接下所有指责,继续埋头向前。
“谁叫我是主持人呢?”——这句话说出口时,带着自嘲,也带着认命。
今天是董先生表弟结婚的日子。为了早点完成线上的任务,我带着孩子在家,没有出席。没想到,这个选择竟让董先生特意打电话向我父亲“告状”,理由是别人都去了,不去不像话。这些年,每到需要支持的关头,我得到的往往不是援手,而是冰冷的打压与质疑。可偏偏,他又期待我在每件事上都冲在最前面。
那股堵在胸口的情绪,短暂的调整后,我闭着眼睛做一个深呼吸,继续低头做事。面对某些固执的观念,多忍受一秒负面情绪,都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永远无法改变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有时甚至觉得,那不只是固执,更是一种格局的局限,是胆小怕人说,是自私撑面子……说不来的味道。“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想到这里,不禁为自己感到一丝悲哀。我何尝愿意这么辛劳,何尝愿意卷入这些功名利禄之中。
也正是在这样独自承受的时刻,一个久被忽略的身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周老师。
两年前,她真诚地邀我加入团队,耐心带我走进学术的世界。一次次谈心,一次次鼓励,她希望我能真正投入。可那时的我,总有说不完的借口:年纪还小、晚班太累、能力不够……
如今走过才明白:哪有人天生什么都会?所有“不可能”,都败给了“开始行动”。
当我真正用三年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后,回头再看,才发现自己早已不是从前那个人。那些曾经觉得困难的思维导图、视频剪辑、活动策划、新闻撰稿,如今都已成了路上的风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周老师从不忘记带我参与每一个活动、每一次成长的机会。而我,却总把自己放在团队的边缘,只有看到对自己明显有益的信息时,才悄然出现。
想到这里,愧疚如潮水涌来。她该是怀着多大的耐心与胸怀,才一次次包容这样的我?
直到今天,当我在现实的磨砺中感到疼痛,才真正明白了她那份苦心的重量。
审视自己,看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