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想过,现在的人们吃、穿住、行比过去(改革开放前)好多了,有些人为什么还会十分的怀念过去呢?仔细想想也是有些道理的,这个道理就是过去是个不想事无压力的社会。你如果在农村,生活物质都是生产队分配的,并且还是按人头分配为主,劳动工分参与分配食物与资金占比不是很大。社员每天出工干啥都听队长安排,队上的千斤重担都压在队长的身上。在工厂一切的一切都是听厂委会和厂长的,工人只管干完分配的活就行了。那个时候孩子读书是没有半点压力的,升学不以成绩论英雄,而是主要看平时的表现。那时医疗是实行合作医疗,药物是国家调配的,没有什么层层加码,那时无论是城乡的人们都不存在看不起病的问题。那个时候的工作都是g命工作,工作没有贵贱之分,我记得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我们考学后参加工作的并且分在机关单位上班,其工资比商店营业员或者是工厂的工人一月多不了几块钱,大家都是彼此彼此,一点优越感都没有。那个时候除城乡有点差别外,城里人与城里人比、乡里人与乡里人比其差别不是很大,真没有好大的贫富差距。而如今,这个社会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波澜,而竞争与压力无处不在,孩子们上学不轻松,学校毕业后走向社会后其就业压力更大,成家立业后更不轻松了,房贷像泰山一样压着好多人直不起腰,还有孩子的教育、家人的医疗费用等等都是有压力的。有人说:中国的退休大妈世界游,没什么压力,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多,出去的人占比不是很大,多数人都是和孩子们背着这几种压力下过活的。如今,你在职场打拼你不能有半点的懈怠,不然你就会被老板炒了鱿鱼;你自己经商办企业,那你更要一万倍的打起精神来,商场如同战场一样的激烈。有人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人们,其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比咋们小多了。这个可能是真的,你看他们一周的工作时间比我们短,周末就是玩,很少有人加班,就是开餐馆的周末也是要关门休息的。我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在我们县畜牧水产局工作,局里有三名农大毕业生在米国打工,有一位还把爱人带去了。男的就在农场干体力活,女的就在餐馆里洗盘子,他们回来说,他们干的这些活米国的公民是不干的,因为他们每月拿的失业救助金比干这些活要多。你想,他们新冠肺炎这么多的人失业在家,社会还算稳定,就是因为每周有400美金的失业救助金,这么多钱光生活是花不完的,因为他们的吃、住、行等好多方面比我们这边一线城市要便宜些。我在想,我们的市场经济已经搞了几十年了,是否像一些成熟的市场囯家一样,如何逐步地把人们的压力减下来,高房价、高医疗、高教育的三高压力政府要下猛药要动真格的。现在有些国人重钱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现在是否反过来大家都不谈钱,创造一种大家都视金钱如粪土的社会氛围,矫枉必须过正了,社会不能是过度的金钱社会。社会到了大家聚在一起不怎么谈名利、不怎么谈房子、不怎么谈车子、不怎么谈金钱了,这个社会上的人压力就真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