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梦牛
形胜依然旧鄢陵,林端古塔极崚嶒。
仲弓祠在星犹聚,孟德台荒鹿自升。
双洎晴流芳草合,曲岗春树暮烟凝。
行郊最有低回处,凤鸟重来未见曾。
公元1772年,时任鄢陵知县的施诚站立在鄢陵县城北关的龙形岗上,凝望着高耸入云的乾明寺塔,吟哦出了这首《鄢陵怀古》。
在诗中,施诚用“崚嶒”二字来形容乾明寺塔,足以证明宝塔的高耸与不凡。
乾明寺塔建于隋代,重修于宋代。史书上说:“砖塔高一十八层,南北各望二十里外。”寺内殿宇辉煌,香火缭绕,人头攒动,诵(song)声如潮,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
每当诵经劳累之余,释家弟子们就在寺前空地上栽种各样花草,并挖掘了一口人工湖,湖内种荷,湖边植柳,汲取湖水浇灌花草,天长日久,这里便成了一年四季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的大花园。现在,塔前的这条胡同就叫“花园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明嘉靖元年(1522年)农历正月,鄢陵一带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据《嘉靖鄢陵志》记载:这次地震“声如山摧,室如舟仄,野树枝如拂地,一夜动百余次,屋仆者相望……”一夜之间,树木折断,农舍倒塌。地震中,乾明寺亦未能幸免,殿宇倒塌,塔身毁坏严重,九层以上震垮坠地,昔日巍峨的古刹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为修复这座古塔,僧人们四处化缘,云游八方,筹集重建银两,但费尽波折,银两依然不足,修复重建工作屡屡搁浅。
当时,鄢陵县的花卉种植已远近闻名,特别是蜡梅享誉天下,时人称鄢陵为“花都”。有一天,居住在汴梁的周王,偕王妃到鄢陵赏花游玩。王妃见乾明寺内塔身倾倒,殿宇凋敝,一派凄凉景象,不觉动了恻隐之心。回到汴梁后与王爷商议,将自己的私房钱尽数捐出。
周王也是个乐善好施之人,他不但没有怪罪王妃,自己也捐了数目不菲的银两,派人送到鄢陵乾明寺。有了这笔数目可观的银两,寺内的僧人就着手寻求工匠,修复塔体。
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在高僧禅衲续暹(xiān)的主持下,鄢陵乾明寺塔修成竣工。但是,因银两不足,无力恢复旧状,只修建了十三层。现在看来,乾明寺塔九层以上比例有些失调,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乾明寺塔下,有一通明代隆庆元年的鄢陵县《乾明寺创建浮图围廊记》石刻,上面记载,“创建围廊若干楹,内涂诸天佛像,外饬金碧丹垩,栋宇辉煌,铃铎振响,僧徒焚诵,乐奏闻于遐迩。且松柏葱郁,鹊巢鹤鸣者声杂音乐,固鄢胜概也……”
重修后的乾明寺塔,将铁刹改换为风磨铜刹。宝塔的通身呈浅橙色,每当晴日,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塔刹塔身交相辉映,巍峨壮观。轻风徐来,塔铃作响,叮叮咚咚的铃声仿佛带着缕缕梵音飘向四野,营造出一派清幽、宁静的佛家氛围。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