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新媒体运营不是导流和变现,或者说不应急着导流和变现。
即便今天已经错过社交平台获取粉丝性价比最高的红利期,对企业来说,重金投入资源带来粉丝暴涨依然不难,但这些新来的粉丝不是品牌的粉丝,至少大多数不是,能不能留下来得靠持续的经营。
以微博为例,我们很多搞蓝 V 运营的同学,在自身思维方式、企业行为惯性或领导思想的影响下,看到几百万粉丝,就以为看到了香饽饽,急于变现,竭泽而渔。
是个活动就跟个销售链接,屁大个合作就贴一堆 Tag。是否了解过外链给落地页带来了多少流量?占你整个流量的比例是多少?这流量带来的转化又是多少?据我所知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
有无考虑过这种收益能否抵消掉微博官方对于蓝 V 内容展现的限制?换句话说,你导流带来的收益,能不能弥补掉阅读量不断下降给品牌带来的损失。
当然,企业任何营销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销售带来转化,我们不能真的就是玩微博,玩一辈子微博。我们圈粉的最终目的,就是迟早要赚他们的钱。
以今天微博和知乎等一众媒体/内容平台对头部用户的限制,他只会希望你在自己的平台玩,比如死掉的微博内嵌商城。或者说在他的队伍里面玩,比如微博限制你去腾讯/京东一定远大于淘宝。
平台对外链的限制可能是基于商业考虑,也希望能平衡内容和广告之间的关系。他和你的粉丝都不希望看到你就是个广告机器人,你发广告越多,带外链频率越高,你的阅读量就会下降得越厉害。
平台在平衡,运营自己也要平衡。这里要拿捏一个度,你发了 100 条精品内容,跟 1 次外链,可能影响不大。你发 10 条本身就很水的内容,就迫不及待出 1 次硬广,就很难说效果有多好了。结果就是,200 万粉丝的蓝 V,即便有 50 万真粉,阅读量可能还比不上 2 万粉丝的个人微博,何其悲哀。
企业在微博/知乎这种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首先是品牌形象展示,而品牌变现,绝不是简单粗暴的跟个外链。
大家都说杜蕾斯官方微博运营得好,那么你买杜蕾斯,是通过他的官博跳到商城的吗?显然不是。
你看到它了,熟悉了,逐渐有好感了,买套套的时候,才会想去尝试它,进而接受它。又因为它的形象和定位合你的口味(嗯也可能它本身的味道合你的口味),你觉得和宣传的一样,你更信赖它了。
然后你有了消费惯性,甚至不想去更换更好的产品(杜蕾斯不是品质最好的,但是销量最高)。
这才是一个企业官博变现最好的方式。
况且,新媒体运营也只是企业品牌形象展示的途径之一,甚至不能说是最好,它只是让受众对品牌的印象更加丰富和立体,或者说持久。
毕竟,你发 10000 条微博,也不如人京东/淘宝给你 1 次首页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