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朋友圈晒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配文“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没人评论,甚至没人点赞。
大家都忿忿。
可大家也都知道,她值得。
1
她,别人家的孩子,天生故事主角——
连出场方式,都像极了语文课本上的凤辣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高一甫入学,她的名字,就被热切的家长老师们念烂。中考状元,多少荣光;而食堂餐桌上,宿舍水房里,厕所隔板间,她的“状元事迹”也飞快扩散——
“她好变态的,就因为比第一名少考了两分欸,用小刀划手腕!”
“真的吗?人格这么扭曲的?”
“还有更绝的,自习课,她嫌同学讲小话声音太大,去找班主任,把全班同学都举报了!害的全班挨罚……”
“她是那种超级霸道的性格,还势利,她只跟学习好的同学玩……”
“别人家的孩子”,向来是学生堆里的“活靶子”,天然讨人嫌。
舆论发酵之下,“黑红”流量拉满。她的名字,无人不晓;而她本人,尚未露面,神秘的隐没于芸芸学子间。
2
学神学霸们争踩理科尖子班的门槛时,她逆流而行,来学了文科。
“她嘛,当然是要冲北大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她的野心,全校师生,有目共睹;老师们欣慰有加,而我们,她的同班同学,她的“陪练”们,则有苦难言。
同窗仅三个月,她让我们成功的认识到,人言诚不我欺——她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霸道,更霸气,更……“仗势欺人”。
新班级还没选班长,她倒大模大样的揽了班长的活计,排值日,管纪律,仿佛世界以她为圆心;
小组展示,别人还在你推我让,她却争着抢着上台去讲题,还专挑最难的压轴题;
开班会,她自告奋勇做主持,那慷慨激昂的口号好似大型传销现场,班主任连连点头,眉开眼笑……
“太跋扈”;“爱显摆”;“媚上欺下”……
再加上班主任的偏袒回护,各科老师的青眼有加,没人喜欢她。
她一个劲的往前冲,只做“有用”的事,从不花时间计较我们的目光与私语。当我们还在为老师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句责怪战战兢兢,她已经跑出很远,远到狠狠把我们甩开。
有人巴结讨好她,但所有人打心底里嫉妒甚至憎恶她。因为,这样的“恣意妄为”,在我们眼里,即是原罪。
3
如果讨厌乃至憎恨是利刃,能杀人,那她一定已被我们杀死过千百万次。
但可惜,我们暗戳戳的嫉妒,讽刺,没能伤她分毫。她的步伐,从未因为我们停下。
她与宿舍同学关系不融洽,所以她干脆选择中午也留在教室学习,不用回去听舍友们的冷言冷语,阴阳怪气;
她的同桌嫌她背书吵,她就每天四点起床,在阴冷的水房里背足一小时英语单词;
小组成员故意拖沓不愿配合她,她索性板书,讲解,展示一手包办,渐渐的,没有她解不出来的大题,每次班会都被她组织的轰轰烈烈……
每次期末,年级第一,班级优胜,优秀班干部,她拿奖学金拿到手软,而我们,曾经从各个初中选拔出来的“天之骄子”,在她身边,只有甘当绿叶的份。
嫉妒没用,不甘没用,恶意中伤没用。她从鹤立鸡群,到与我们别如云泥。
而同学们的态度,渐渐也从嫉恨,变为由衷的赞叹,欣赏,乃至崇拜。
毕竟,谁会去嫉妒一个自己拍马难追的存在?
曾经,她是我们的威胁;现在,她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触手可及,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4
最后一次班会,还是她给我们开。
那时,她已经被北大“预定”。
她站在台上,淡定从容,自信大方。
她说,从小学起,别人疯玩野跑的年纪,她就开始与书山题海作斗争。每天放学后,完成作业,还有语数英三本习题册,完不成,就要挨打。
初中时,挤在三十多个学生的大通铺上睡觉。翻个身,就要挨骂。睡到后半夜,因为一动不动,浑身酸痛,只好爬起来背单词。从那时起,她养成了早起去水房背单词的习惯。
从小到大,她都是班长。老师们在她身上投注了太多期望,班级纪律稍有松懈,老师就会劈头盖脸的骂她,不容她分辩。她别无选择,只能站在同学们的对立面,像个小老师,默默管理班级。
她能做好的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她家境普通,容貌平平,人缘不好。她不敢让自己的排名掉下去,她怕自己变得一无是处。
这三年,有令大家不愉快的地方,大家多担待。她也希望能和大家成为好朋友,融洽相处……
并无小说中台上台下哭作一团的煽情桥段,我们只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回想刚入学时,关于她纷纷扰扰的流言,到底几分真,几分假?
这三年来,我们对她的敌视,又有几分是因为她的疏失,几分是出于我们内心的失衡呢?
……
《逍遥游》里,讲了一只大鹏的故事。“鹏将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讲了斥鴳,蜩,这些目光短浅的小小生物,如何肆意的嘲笑鹏鸟。而大鹏,依然稳稳的飞向更远的地方。
她告诉我们,别人的目光不值一提。“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站的高,才配拔离世俗尘泥,望向更远的地方。
愿你也向光而行,不惧流言蜚语,
愿你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