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先生在西安病逝。翻了一下陈先生的作品,我似乎什么都没有读过。或许有时会偶遇一些散文或者短篇,但是已经全然没有印象了。不过,这倒让我想起了贾平凹的《秦腔》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读《秦腔》
《秦腔》好长好长。书是从钱图借来的,在做实验写论文的间隙中看完。那时还怀抱着科研的梦想,而现在,已经离开实验室将近一年了。
故事细节完全忘记了,只还记得些梗概。书中的“我”是个傻子,颇有些阿甘的意味。现在想起这部小说,想起的第一句话竟是“穷山恶水多刁民”。我从来不开地图炮,说这句话也不是为了开地图炮。但是在那种封闭落后的穷乡僻壤,“刁民”的比例实在不低。中学政治课上,老师说简答题的第一条,总要写上大力发展经济,现在想来,实在是不无道理。
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为了计划生育,一个即将生产的女人被抓了起来,她的孩子一出世,便会被相关的工作人员带走杀害。所幸女人的婆婆趁着突然的停电(?)溜进屋子,偷偷将孩子抱走藏了起来,才让那无辜的婴儿幸免于难。新闻上看到过几次类似的消息,我总是不愿相信。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剥夺别人生育的权利,更不应该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利。
读《平凡的世界》
小学或者初中时候好像就想过要读这本书,但是父亲说那时读不太合适。(小学就给我买《基督山伯爵》,竟然说《平凡的世界》不合适,哼)。真的拿起这本书,也是在科研期间,正赶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校园里取景,便一时兴起了。
科研的间隙真的读了好多书,而且都是大部头的,当真是压力越大、schedule越满的时候,读书的欲望就越足,而工作的效率却也越高。什么时候读书太少,那一定是不思进取,日子过得太滋润。
还是说这本书。故事的开头,主角是个连丙菜都买不起的穷学生。故事的结尾,主角是个身有残疾的挖煤工人。整部书中,主角都在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可他似乎并未让自己成功离开生活最底层。这样的结局似乎并不该属于男一号。
可是也正是这样的结局,才让这故事显得更加真实。
以前支教的时候,发现在那些农村孩子中间,读书无用论很是盛行。在他们认识的人中,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太少太少,他们看不到什么高大的榜样。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鼓励他们,所有的例子都离他们太遥远,他们不会相信。那时我会想,我们把外面的世界带给他们,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給了他们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打破了他们生活的平静,让他们在有梦却无法实现的现实中度过一生。这样做真的对吗?这样做残忍吗?后来我想明白了,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走出山村的冲动,永远都不会去尝试,那么他们就绝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这样的循环对陶渊明那样的诗人来说,是隐者风范,而对于因为没见过其他选择的人来说,便有些可悲了。
读《嫦娥》,李商隐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后悔还来得及吗?
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读书进程很缓慢,刚刚读完第十章,Stickland抛家弃子,Mrs Strickland整日独自一人以泪洗面。有些不太敢读下去了。字字敲进心里,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