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九九
01
涨粉丝、求关注、升阅读量正在变成日常生活的KPI,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和需求,个人社交平台、自媒体、盈利的、非盈利的。
前阵子看到一个白血病孩子的视频账号,视频中,护士正在给孩子消毒上臂,而孩子在大声哭喊,正常人都听得出来,这不是害怕,是恐惧。那个位置不可能是血管,我想大概是要做什么穿刺吧(视频的长度并没有到针扎下去的那一刻)。
让我细思极恐的是,孩子在最恐惧的时候,母亲却在拍视频,她在博眼球求关注。孩子在叫妈妈,希望妈妈不顾一切地陪在自己身边,缓释痛苦。而妈妈正持着第三方的冷漠记录这一切。
如果说视频中的妈妈这么做是“迫不得已”求关注,让更多好心人筹款救治孩子。那么,生活中很多人却是“不求回报”或“得不偿失”地在求关注(或者关注本身就是回报),而实际上收获的不过是“你在朋友圈(网络上)活得真好!”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惊喜,或正经历幸福,不是沉浸在其中,而是赶紧发出来让全世界知道。旅行中看到美景,不是坐下来好好享受,而是疯狂合影,专心美图,然后发朋友圈、发微博。等你发完可能已经没有太多时间欣赏美景,或者已经错过了最美的风景。和朋友约会也是各种拍各种发,而忽略了和朋友的全情交流和享受欢聚时刻。
你说发这些是为了记录生活,倒也可以理解。但你发完之后,还总是不停地刷,关心有多少人点赞了、留言了,有多少人关注了、阅读了,那这不叫记录生活,而是求你关注我的生活。
如果不是要靠“关注”谋生,比起真实的生活,你所做的这一切,除了满足炫耀的需求和虚荣心,对真实的生活带不来任何变化。
02
比起虚无的关注,我更需要真实的生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在写作这件事上经历过从虚无到真实。
我开始写作的初心,不过是想记录和分享生命中有感悟、有触动、有价值的经历和经验(我把它们叫做“那些发光的东西和闪光的时刻”),然后分享出去,或许当有人感到黑暗时还能从中看到光呢(这些话就写在我公众号的第一篇推文里 )。
来到简书后,特别是有了成为简书签约作者的奋斗目标后,因为有关注数量和获得喜欢数量的门槛,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写文了,因为要高产,要达标。而且每发布一篇都不停地刷,看获得了几个喜欢,几个关注,几条评论。
后来连家人也不陪了,每天下班到家就开始码字,我家先生想和我说说话,我都没时间搭理,一句“在忙呢”就给打发了。等我发完文准备睡觉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耳边已经响起他的鼾声了。
躺倒床上还不算完,还要用手机刷刷有多少人阅读了,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也是看手机。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一阵,直到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偏离了初心,也错过了很多真实生活的细节。
03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别人的文章开始靠阅读量来判断好坏了?我明明有感而发,一提笔就开始担心会不会引不起共鸣,没有人阅读和点赞?
写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周国平说:“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
安顿自己,不过是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而我先前的写作状态可谓大干30天,每天挖空心思发文吸引阅读量。当求关注求喜欢求阅读量而不得就失落失意,当出现一篇爆文就眉开眼笑,求得后并没有实现心中的那个目标时,一种巨大的无意义感袭来。
我想,最理想的写作莫过于安顿自己,顺便影响了周围的世界,仅此而已。当然,前提是并不以写作为生。
好文章是需要从生活中沉淀的,挖空心思为吸引关注、增加阅读量而写的,表面上是对得起读者了;可对不起自己,因为那样的写作必然充满焦虑和顾虑,并非写我所想,安顿自己;而是写读者想看,从某种意义上,因为并非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是对不起读者的。
04
我们常常会在虚无的关注中迷失自己,而去过真实的生活却能让你更加看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有段时间当我彻底回归生活,不再为了目标写作,不再关注写作带来的“数据”,而是尽可能真诚地写我所想,我发现自己更爱写作了,也收获了很多来自生活的细节和丰厚的体验。
我吃得更健康了,下班回家给自己煮热食,早起做花样早餐,花更多时间考虑一日三餐,吃得更讲究也更健康。
我报了一个健身班,每天花一个半小时锻炼,虽然每次的坚持都感觉再多一秒就会死掉,当看到肌身形的变化,觉得拥有美好的肉体可真好。
我和先生每天有好多时间可以说话,我们一起计划婚礼和旅行的大小事情、和朋友聚会、看电影,我终于摆脱活在文章里的罪名了。
原来生活中的小确信、小感动、以及大大小小的感悟这么多,它们都是我文章的素材,但却不必急于抒写。
生活需要沉浸其中,才能充分感受,而感悟只是感受的自然结果,写作也只是感悟的一种呈现。
05
我一直很喜欢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生活》杂志的信条:
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感受生活,本就是生活的目的之一。你花了多少时间感受真实的生活?又花了多少时间追求虚无的关注呢?
影片中有个片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神秘的摄影师肖恩,在珠穆朗玛峰上苦守了三天才在镜头里看见了雪豹,而他却将眼睛挪开了取景框。他是这样说的:
作为一个大牛摄影师,如果他自己喜欢一个时刻,他不拍,他只想沉浸在那个时刻。毕竟,我们真正拥有和正在经历的,是现在。
每当我面对美好事物,急于分享博人眼球的时候,脑海里就会出现这个画面。
要知道,人有时对关注的渴望往往与自身的自卑程度成正比。与其把大部分都的时间花在虚无的关注量上,何不静下心来沉浸其中。
真实的生活才是你的主战场,而不是虚无的社交网络带来的阅读量和关注度,当然网红、自媒体人和公告狗除外,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作为一个不靠“注意力经济吃饭”的人,比起虚无的关注,我们更需要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让人丰盈,而虚无的关注让人空虚且焦虑。
End.
我是夏九九,做好看的人,写好看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