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章节里,作者讲述了一个“逆转”的概念,主要向读者传递了人们在生活中,做出判断时,往往会因为所参考的局限,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做出相反的判断。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在文章中,举出的几个例子,他是如何向读者论证这个概念的。
请思考以下两个判断:一,小王去楼下的超市买菜,遭遇到了暴力袭击。二,小王去楼下买菜,因他经常去的那家店没有开门,因此他特意开车去了附近的另外一家商店,但进入超市后却发现有抢劫事件,自己也因此遭遇到了袭击,不仅钱包被抢,还因与歹徒争抢而受伤。现在请对以上两个选择进行分析,对于小王的赔偿金额是否一致。
因为我们可以对比两个选项,所以我们可以在仔细对比后,再得出我们的判断。虽然小王不幸遭遇到了抢劫,但我们明白这两个选项最终的赔偿金额应当是一样的才最为合理。与小王在哪里购物没有多大关系。但当作者把以上两个问题分开来让受试者进行判断时,大多数人们选择问题二中,小王能够获得的赔偿金额更高。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明明都是同样的问题,却在因为组合在一起或者分开后,人们的判断却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了呢?
对于这个现象,作者分析称因为人们在单独观察问题二的时候,因为故事的情感引发了代替机制和强度匹配,因此增加人们的对于赔偿金额的提高。人们会在心里为小王感到“可怜”,并且更会联想到“如果楼下的店那天开门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但这些其实与小王能够拿到多少赔偿其实没什么关系。我们的判断在问题被分开时,发生了逆转。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例子,①:70%可以赢得1000元,30%能够赢得10元。②:95%能够赢得200元,5%会什么也得不到。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大部分人在选择时,都会选择第二个选项,认为它的价值相对更大,因为人们几乎可以确定性的获得200元的收益。但现在如果让我们选择愿意以多少钱把两个选项卖出去的话,在作者的调查中,这个问题却发生了逆转。原来大多数人选择的①,却成了价值低的一个选项。人们改变成了把选项②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因为选择①里的高锚定1000元,让人们感觉这个选项的价值似乎更大。问题再一次发生了逆转!
还有一个鲜明的现象是,据作者的调查,当人们在看到有关海豚可能会灭绝的消息时,和工人们因为长期在外暴晒可能会得皮肤癌时,人们愿意分别捐款多少来帮助他们。当问题被分开调查时,因为大多数人们在想到海豚时,因更多的喜欢或怜悯,把捐助的金额替代成了对海豚的喜欢,所以大多数人更愿意把更多的钱捐助给海豚,并且因此感觉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把两个问题组合在一起分析的话,我们会得出一个理性的观点,那就是“救人更重要。”但问题被分开时,却发生了逆转!我们不能说拯救动物不重要,但与之相比较的话,人类的生命似乎更具重要性。
当然也并非所有点问题在一起对比的时候,都会发生逆转的现象。如果相对比的是同一个类型的问题,那么一般不会出现逆转。比如你更喜欢苹果还是香蕉,你更喜欢牛肉还是猪肉。对于这两个问题的选择,即便分开或者组合在一起也不会发出逆转。最后当我们了解到了,许多事情会发出逆转的可能性时,我们在生活中假如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一定要更小心了。一定不能让窄框架影响到我们的思考,或者仅仅因为改变了其他并不重要的情感因素,便因此影响到了我们的判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想更多的是在面对选择时,选用更宽的框架,并且调用我们的系统2进行对比。在分析过后再得出对于问题的最终判断,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办法。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问题了解清楚、全面,才能够把许多事情看得更加清楚,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