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
1. 所谓“创业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首先,成功是高手的事情;其次,很多高手,做解答题的水平一流,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不见得能够成功,因为他们选择去做的事情通常不是能够大获成功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做选择题的能力很差;最后,所谓成功,还有一个解释,有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2. 核心问题:为什么多解答题高手做不对选择题?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正确、有效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或者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3. 智商不是遗传的,所有人其实都可以通过训练与自我训练变得更聪明,聪明显然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若能想明白这个基本道理,就是“进取型人格”。
4. 当你面临所谓“选择”时,之所以会犹豫或纠结,无非是因为你无法确定哪个选项更好,哪个选项更糟,所以,价值观决定命运。
5.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观察当成全世界的观察,把自己的看法当成全世界的看法,一切都从自己出发,全然不知别人和别人所处的世界有可能与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同——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造成一个错误:以偏概全。这是在价值观养成过程最应该回避的陷阱。
二、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
1. 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并不(过分)受限于智商,却难住了大部分的人,原因是“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为什么另外一些少数人最终“学”会了呢?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需求”超强,觉得就越快、越好,甚至在没有学会、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熟练了”。
2. 分析能力是一切能力之王,绝大多数人其实是不善于分析,也不善于思考的,但有少数人最终无师自通,因为对他们来说,分析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
3. 优秀是一种习惯,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这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种说法。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他们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他们会难受。
4. 所以,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加“正确的”,是因为有些刚需不会令人进步,例如“吐槽”,很多人若不抱怨,他们就难受。正确的刚需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耐心。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财商的培养显然是最需要耐心的,与财富相关的一切重要技能都“看起来”飘渺甚至虚无。
5. 大脑是可塑的,刚需塑造大脑。刚需是根植在价值观上的,价值观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
6. “表现型人格”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所以“成功”这个状态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刚需”。但进取型人格的人,接受并践行这样一个观念: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7. 大多数人的刚需是花钱,而不是赚钱。这世上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投资)”,两者的不同,最终造成了人群之中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8.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9. 所谓现状,无非是过往的积累。若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那是因为过往的积累不够。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做这么一件事: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10. 解决办法可以运用另外一个“终极武器”:选择正确的“难受”,养成“赚不到钱就很难受”的习惯,用足够的耐心去习得赚钱的能力。
三、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落后?
1. 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在平均水准以上就不落后了。穿上感觉是有偏差的。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2. 实际上,20%之后的都是落后。“二八定律”貌似无所不在。进入21世纪,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正在提示更为残酷的事实:弄不好,1%之后的都是落后。
3. 这个局面也许会令你焦虑,但使用得当,就是有价值的。没有危机感的人就是那种将来注定会变成无用之人。我们一定有办法解决危机感带来的焦虑。
四、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1. 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坑,比较就是陷阱。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选择无须比较即可获得的快乐与幸福。
2. 在某个技能(或者说“某个维度”)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但不是一个好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借用几何术语:
*在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
*在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
*在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因此应该在比体积,在多个维度上拓展自己的能力。
3. 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到最好的维度之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追高在单个维度上做到最好取值100,在1个维度上,最高值是100;在2个维度上,哪怕分别只取值50,“面积”已经是2500了;若在3个维度上分别取值50,“体积”是12500。这就解释了中学老师经常在学生们毕业多年之后慨叹:最终真正有出息的,大都是当年成绩一般的。他们之所以这样慨叹,就是因为没想到人生除了在校考试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维度。
4. 所有跨界者都深谙其中道理: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可能是几何级数量级别的,而绝对不可能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这种策略,若知道就很简单、很自然,若不知道就“百思不得其解”。
5. 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时,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了。
五、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价格(估值)?
1. 在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而不是成本。
2. 做人,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产品,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产品。这是很核素的道理,也常常为是“一不小心就被忘掉的最重要原则”。
3. 你如何才能变得更值钱呢?答案很简单,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与这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
4. 要做到被身边的人真正需要,要思考以下问题:
*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人吗?
*如果我能,我有没有可能成为必需?
*如果我不能,我怎样才能?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吗?
5. 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么你就是最被需要的。“最被需要的”实际上总是被高估。
6. 我在提到“缺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整个世界。这世界主要是由人构成的,你了解的人的类型和数量越多,你对这个世界就越了解,你就越容易明白这世界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六、我是如何生生错过一次升级机会的?
1. 仅仅是“以为某些观念于己无关”,就可以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2.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以致被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以致让人无法相信。但,最有可能让人们错过转折点和升级机会的或许是:觉得那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七、有没有一定能让自己不错过升级机会的办法?
1. 看别人打针,你为什么会觉得疼呢?而且,那感觉竟然如此“真实”。这源自我们大脑神经元中的一部分“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会在我们看到别人的某个行动时被触发,这些神经元会“镜像”被观察者的行为,就好像观察者自己有同样的行为似的。
2. 镜像神经元的数量和比例很可能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提高的。好像只能由亲眼见到的人触发。
3. 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想要做到,就要先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4. 信息送达本身并不是教育,那顶多是出版。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社交,一定是群体共同成长。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5. 耳濡目染才可能真正真正激活镜像神经元。所以,见到那些“真正做到了”的人——很重要;见到那些“确实有缺点”但“竟然也做到了”的人——更重要。见到优秀的人本身就已经可能对镜像神经元产生刺激,自然而然地产生更更强的驱动力了。而这背后最重要的机理就是:不再认为“那和我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