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野获编 - 卷一
奉先殿者,太祖所建,以奉先灵。凡节候朔望荐新以及忌日,俱于大内瞻拜祭告,百官皆不得预列。循至列圣,追附先朝帝后,行礼如仪。又崇先殿,则世宗初建,以奉兴献帝,效奉先为之,其后进称宗,亦附于奉先殿,而崇先废。
奉慈殿者,孝宗所建,以奉生母孝穆纪后,其后以祖母孝肃周后奉安其中。嘉靖中,又安祖母孝惠邵后于中。此天子所以报诞育之恩,若私祭,然至嘉靖二十九年而罢之。
太祖放古祀,历代帝王俱以功臣配。唯 宋太祖 之侧,以 赵普 虽开国功臣,然不忠于太祖,摈不得预。词严义正,似预知他日 蹇、夏 诸臣背故主投义师者,真圣人也。
若元世祖之侑食,则罢 安童、阿术 二人,而进 木华黎 与 伯颜,尤太祖独见。至世宗,并元君臣俱去之。时恨虏寇入犯,用汉武帝诅匈奴故事也。
世以父母忧制中举子为讳,士大夫尤不欲彰闻,虑涉不孝。然太祖作《孝慈录·序》中,已为嗣续大事,曲赐矜贷矣。
穆宗在裕邸生长子,是为宪怀太子,时去母妃杜氏丧方期,世宗不悦,得少詹事尹台引《孝慈录·序》为解,上始释然。
南朝宋文帝谅阴中生子,秘之至三年始下诏,其来久矣。
四月八日为释迦生日,所赐亦面食,名不落夹者,从释氏名也。世宗癖佛,改赐期于四月五日,其食亦改新麦面,盖凡属释氏必尽废为快。如大慈恩寺先朝最盛梵刹,宪、孝、武历朝法王、国师居停者万人,皆仰给天庖。嘉靖初尽革去,驱众番僧于他所。至二十二年遂命毁之,寸椽片瓦亦不存,今射所是也。
世宗入缵,初拟绍治为号,而上不用。此未必薄弘治为不足绍,而继统不继嗣之意已蓄于隐微,特辅臣不及窥其端耳。
况“嘉靖”二字,王守仁已称示于所勒文矣。识应之说,良不可诬!又“嘉”字,古以纪年者不少,惟宋理宗之嘉泰,当时离合之为有力者喜。
世宗甫即位,张、桂辈以庙议骤得柄政,尽逐故老,非有力而何?
夏文愍言为礼卿时,曾建论谓二祖所配皆武臣未确,请如宋世易以文臣,而世宗不从,然亦未暇以列帝左右为请也。
世宗订定祀典,进刘基于太祖之侧,而斥 姚广孝,不使得侍太宗。此不特圣主独见,亦海内公论,惟滥入武定侯 郭英,则以元孙佞幸得之。户部·左侍郎 唐胄 曾力争以为不可,而上不从,惟此未惬人心耳。胄 谓:“二祖陪祀大臣,宜进宜退,事关宗庙,非今日所敢擅议。”惟自仁宗以至穆宗凡八庙矣,岂少疏附后先如丙、魏、姚、宋其人者,乃旷典至今不举,真不得其解。
窃尝考宋十三帝,惟钦宗无配享,其他帝皆有侍臣:太祖则赵普、曹彬;太宗则薛居正、潘美、石熙载;真宗则李沆、王旦、李继隆;仁宗则王曾、吕夷简、曹玮;英宗则韩琦、曾公亮;神宗则富弼,后斥弼而用王安石,最后又斥安石仍用弼;哲宗则蔡确,其后斥确改司马光;徽宗则韩忠彦。以上惟 彬美、继隆、玮 开臣,余皆文臣也。南渡,高宗用 赵鼎、吕颐浩 二文臣,韩世忠、张浚 二武臣。盖以再造与开国同也。孝宗则 陈康伯、史浩,光宗则 葛邲,宁宗则 赵汝愚,俱纯为文臣矣。然则夏贵谿之议,固未可非也。尝妄臆之,仁宗朝如 黄淮、蹇义等。 宣宗朝如 金幼孜、杨士奇 等,英宗朝如 杨溥、李贤 等,景帝虽不入庙,其时亦有 于谦、王直 诸人,宪宗朝如 商辂、彭时 等,孝宗朝如 刘健、刘大夏 等,武宗朝如 李东阳、杨廷和 等,世宗朝如 张孚敬、徐阶 等,穆宗朝如 高拱、杨溥 等,皆其选也。草野之见,不知可备采择否?
唐胄之驳郭英也,谓:“太祖手定配享功臣之后,又十六年 郭英 始以偏裨从大将 傅友德 平云南,始封武定,则 英 之得侯,乃云南之功,而非开国之功也。”其他说更辨,而世宗终不听。
《会典》一书,盖仿《唐六典》而加详焉。
太祖初著《诸司职掌》,至英宗复辟,复命词臣篡修《倏格》,以续《职掌》之后。盖《会典》已权与于此,但未及成帙耳。
至弘治十年丁巳始创立,此书成于弘治十五年,赐名《大明会典》。进呈之日,上御奉天殿受之,宴总裁 刘健 等于礼部,命英国公 张辅 侍宴,典极隆重。即日孝宗御制序序之,但未及刊行。
至正德四年,删润而登之板。
又至嘉靖八年,世宗再命诸词臣重修之,已有绪矣。二十四年春,阁臣严嵩等,又请续添新例,以成全书。上允之。至嘉靖二十八年而始成。初则张永嘉、桂安仁、夏贵谿等为政,以故如宗献王,如分郊,如四禘,如改制冠服,俱详载新制,而旧仪反略焉。又,礼部仪司所列大行皇太后丧礼一款,则兴献王之章圣蒋后,反居太祖孝慈马后之前。至其后又皆严分宜总裁,徒知取媚主上,而紊礼逾法则极矣。进呈御览之后,世宗留之禁中,不制序,不发刊,圣意深矣。
至今上(万历)四年,又命辅臣张江陵等偕史臣重修,至十五年始竣事,今刊行者是也。
盖此书虽四修,而人间传行板本,止正德与万历两部而已。
至世宗久居西内,事玄设醮,不茹荤之日居多。光禄大烹之门既远,且所具不精,故以烹饪悉委之大榼辈。闻茹蔬之中,皆以荤血清汁和剂以进,上始甘之,所费不赀。
古来帝王,不闻别号。惟宋 高宗 署其室曰“损斋”,想即别号矣。本朝惟武宗自号“锦堂老人”,但升遐圣寿。甫逾三旬,何以遽称老。
世宗自号“天池钓叟”,在直词臣各赋诗,惟兴化李文定一,时最当圣意,即今所传“拱极众星为玉饵,悬空新月作银钩”者是也。又
嘉靖二十三年,内廷施药于外,其药有“凝道雷轩”之印,传闻“雷轩”上道号也。又云世宗号“尧斋”,其后穆宗号“舜斋”,今上因之亦号“禹斋”,以故己卯“应天命禹”一题,乃暗颂两朝,非谄江陵也。未知信否。
武宗南征,自号总兵官·镇国公,是以至尊而下夷于兜鍪将师,然犹寓名朱寿也。
至于奉竺乾教,自称大庆法王,则同西番入贡僧所封,斯已怪矣。
以至世宗事玄所加道家名号,大抵与宣和帝略同,乃于孝烈皇后,亦追封妙化元君。
夫龙虎山 张真人母妻,例得元君封号,其后欲改封一品夫人,严旨不允。
乃天下之母,下拟异端伉俪,何以示后世?二教之惑人,虽英主不免也。
嘉靖间,真人邵元节、陶仲文妻,俱封一品夫人,不称元君。
杨文襄 在正德末年,以次揆少傅,居丹阳。适武宗南巡,以征宪宁庶人为名,幸其第,留车驾,前后凡三至焉。上赋绝句十二首赐之,杨 以绝句贺上圣武,数亦如之,又有应制律诗诸篇,刻为二编,名《车驾幸第录》。
吴中王文恪,为诗四章侈其事,其最后一律云:“漫衍鱼龙看未了,梨园新部出西厢。”
想其时 文襄 上南山之觞,以 崔、张 传奇命伶人侑玉食,王诗盖纪其实也。杨 是时特荷殊眷,徒以邀致六飞为荣,而不能力劝旋轸,仅以《册府元龟》等书为献,似乖旧弼之谊。然能止苏浙之行,则功亦足称。
今世宗登极,召起再相,尚用词臣润色故事,而格心无闻焉。盖此公杂用权术,逢迎与救正备居其半,宜为 张、桂 辈所轻。
宋徽宗崇宁间,范致虚 为谏官,谓上为壬戌生,于生肖属犬,人间不宜杀犬。徽宗允其议,命屠狗者有厉禁,此古今最可笑事,而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亦有之。
时武宗南幸,至扬州行在。兵部·左侍郎 王,抄奉 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 朱钧 帖:“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如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然则 范致虚 之说,又行于本朝矣。今古怪事堪作对者,何所不有。
王侍郎为 王宪,时扈上亲征逆濠,后见知世宗,仕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康毅”。范致虚 从宋高宗南渡,亦拜宰相。
太祖洪武六年,建帝王庙于金陵,七年始设塑像。示几遇火,又建于鸡鸣山之阳。及文皇都燕,未遑设帝王庙,仅于郊坛附祭。
至嘉靖十年,始为位于文华殿而祭之。其年中允廖道南请撤灵济宫二徐真君,改设历代帝王神位及历代名臣,上下其议于礼部。时 李任邱 为春卿,谓:“徐知证、知谔得罪名教,固宜撤去。但所在窄隘,不足改设寝庙,宜择善地。”上以为然,令工部相地,以阜成门内保安寺故址整洁,且通西坛,可于此置庙。上从其言。
次年夏竣役,上亲临祭,今帝王庙是也。是年,修撰姚涞,即议黜元世祖祀,李任邱 亦执奏以为不可而止。至二十四年竟斥去,识者非之,则 费文通 迎合也。
廖中允 疏以大慈恩寺与灵济并称,欲废慈恩改辟雍,行养老之礼,礼臣以既有国学为至尊临幸之地,似不必更葺别所。唯寺内欢喜佛,为故元丑俗,相应毁弃。上是之,谓夷鬼淫像可便毁之,不数年而此寺铲为鞠场矣。邵、陶两方士,以提督灵济等宫,领天下道教八衔矣。任邱先已测上意,故存此宫,智哉!
国初克故元时,太祖命大将军徐达,收其秘阁所藏图书典籍,尽解金陵。又诏求民间遗书。时宋刻板本,有一书至十余部者。太宗移都燕山,始命取南京所贮书,每本以一部入北,时永乐十九年也。初贮在左顺门北廊,至正统六年而移入文渊阁中,则地邃禁严,事同前代矣。至正统十四年英宗北狩,而南京所存内署诸书,悉遭大火,凡宋元以来秘本,一朝俱尽矣。自后北京所收,虽置高阁,饱蠹鱼,卷帙尚如故也。自宏政以后,阁臣词臣。俱无人问及,渐以散佚。
至嘉靖中叶,御史 徐九皋 上议,欲查历代艺文志书目参对,凡经籍不备者,行士民之家,借本送官誊写,原本给还,且加优赉。又乞上御便殿,省阅章奏,处分政事,赐见讲读诸臣,辨析经旨。
时夏贵谿为礼卿,议覆,谓:“御史建白良是,宜如所言备开书目,收采藏贮,所请召见侍从讲官,亦仰体皇上圣学备顾问之意。”
上曰:“书籍充栋,学者不用心,亦从虚名耳。苟能以经书躬行实践,为治有余裕矣。此心不养以正,召见亦虚应也。”因命俱已之。
盖上已一心玄教,朝讲渐稀,乃欲不时赐见侍臣,已咈圣意,故求访遗书,一并寝罢。惜哉按古来求书者,无过赵宋之殷切,所献多者,至赐进士出身。即故元起沙漠,尚立经籍所,又设兴文署,以编集经史,收贮板刻。当此全盛之世,反视为迂缓不急之事。
自嘉靖至今又七八十年,其**者十二,盗窃者十五,杨文贞 正统间所存文渊书目,徒存其名耳。即使 徐九皋 之说得行,亦只供攘攫耳。
嘉靖间修《兴献录》,以定国公 徐光祚、吏部·尚书 廖纪、礼部·尚书 席书 为监修官,盖用祖宗初年故事,以重其典。书成各受上尝,然实录已属僭拟,即欲加隆于列圣之上,从为识者所哂,无足为轻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