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点钟区块链群非常热门,我也在媒体上看到了很多转述自群内各位大佬的讨论,非常精彩。给我留下映像最深刻的是其中两个观点。今天把这两个观点按我的理解写下来,顺便讨论一下公信宝布洛克城这个先行者,和我对这两条观点的想法是不是能遥相呼应。
第一个观点:区块链可以为看不见的资产确权
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实际上眼见也未必为实,以前的我们判断虚实把全身感官都发动起来,可即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更微观、或者更宏观的角度我们依然没法感知到。
举栗子,你把所有感官都用上了,依然有机会吃到不干净的食品,只有到肚子里消化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不舒服,甚至某些黑心食品里有重金属几十年下来才让你感受到影响。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有手段能够提前检测到细菌、重金属这些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看不见的东西中坏的部分,看不见的东西中还有更多好的部分,比如维生素、基因,都是技术的发展给予我们全新的观察维度以后,我们才能有机会去发现、发明的。
但是到经济生产活动中呢,我们面对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
“我们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所有痕迹,我们看不见的经济活动资源:人情、人脉、关系、思想火花、创意。”
这些东西真实存在,但是我们只有在心理上感知、用语言文字这些抽象的方式来描述它,以前并没有一个东西能够借助去估算或者定量。
以前用铁丝网解决问题
先讲一个从罗振宇那里听来的,铁丝网的故事。早期的美国(铁丝网被大量生产之前),农场主们饲养的牲畜都是放牧的,也就是今天赶到这里吃草,明天赶到那里吃草。但是每家每户的土地之间,是没有清晰的界定的,我跑到你的土地上吃草,消耗你的土地资源养肥了我的牛羊,你没有办法。
铁丝网诞生以后呢,大家一看,这个玩意儿又便宜,又简单,可以大捆大捆的买很多,然后沿着边界筑起围栏。原来很模糊、无法清晰界定的土地边界,变的清晰、精确了,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终于可以把土地量化、确权了,土地就变成了可管理了。进入别人的土地,必定要跨过铁丝网,也就是跨过铁丝网这个精确的可识别的行为,取代了以前侵犯别人土地揩油时是个模糊的没有办法度量的行为。铁丝网把原来不对称的信息变的对称了(铁丝网设在这里,以内都是我的,以外不是我的,任何人都能看到、识别),铁丝网把资产变的可控了(我的财产不会自己跑出铁丝网,谁未经允许跨过铁丝网就是侵犯财产,可以立即还击并且没有狡辩的理由)
回到现在,我们现在还有无数的东西,就和铁丝网被发明前的美国农场主的土地一样,我知道是属于自己的,但这是“看不见的资产”,别人故意装作不知道,来揩油,甚至来盗取。最突出的,就是个人信息数据。
我们日常的经济生产活动中,网购买了什么可以推断出你的喜好、花了多少钱能推断出你的消费能力、信用卡借贷还款能推断出你的经济状况,而无数的人产生的这些无数的数据,按年龄地区等等各种不同的维度去分析,又能得到更多宏观层面的极具价值的结果。但是这些最初的原始个人信息数据是我们用户生产出来的,也理应是属于我们用户的。
但我们的信息被收集以后呢,之前只有中心化的数据库这唯一的方法存储,数据库都在传统互联网巨头手里,他们用这些海量数据去喂养自己的人工智能,开发自己的各种产品,让巨头变的越来越大,而这些依托用户的数据产生的价值用户自己却是得不到利益。因为我们的信息存放在中心化控制的传统数据库里,我们没有控制权。
而巨头们即使遵从商业道德,想把数据产生的利益返还给用户,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确权的办法。更进一步,没有办法确权就没有办法交易,就好比你说不清楚这批牛羊牲畜到底是A的还是B的,怎么去流通产生更大的价值?而对于作恶者呢,这种模糊的现状倒是成了他们喜爱的乐土,个人信息被非法偷盗买卖屡见不鲜。
现在用区块链解决问题
布洛克城的初衷是什么,“让公民的数据由公民自己来安全管理”。这是怎样的实现逻辑?
我想就是铁丝网嘛,设个铁丝网任何人都能看到、识别,这不就和区块链向全网广播一样嘛,这就是确立共识呀。我把我的所有信息全部授权给布洛克城,把数据存上区块链,就是把我的这部分财产的边界向全网广播,整个网络全体确认了我的铁丝网边界,这个铁丝网范围里就是属于我,这个范围是精确到没有一丁点模糊的。
至于铁丝网里面有些啥,交给区块链的加密算法控制嘛,除了我自己掌握私钥能看到,其它任何人都无法获取,这不就确保了隐私了嘛,这个铁丝网范围以内属于我的财产(信息),只要我保管好自己的私钥,那我的财产就只有我自己能够控制。不给作恶者任何机会。
那最终,布洛克城不就是,给每个公民的个人信息数据,这个看不见的资产,确权了嘛。
第二个观点:减少追求因果性,更多去追求相关性
因果性
“因为...所以...”是很多时候我们探索问题时几乎本能的追求目标,比如大多数时候都是某些事发生、某些东西出现,我们然后去研究,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发生的,我打个比方就像“总结”;反过来,我们有了条件,知悉了事物的一部分逻辑,去推导将来会发生什么,我打个比方就像“预算”。
但是这样的因果关系,不论正着来还是反着来,逻辑总是一条线,他怎么都不能扩张成面和体。
想想传统的日常工作中我们遇到的那些“总结”,我们其实并不能够面面俱到的把所有的要素全部列清晰完整,我们总得判断取舍,A要素可能影响大一些?B要素可能影响很小?又或者还有我们压根没有观察到的C要素?每个人认知又有差异,怎么能确定我们的判断取舍是正确无误?
预算,我猜所有在大公司里做过预算的都知道,年初做的预算到年终从来都没有一个能准的。这个和站在结果上回望写年终总结一样,人的认知边疆在不断拓宽,新技术新事物在不断涌现,精确的预测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情况,是不可能的妄想。
现实世界的复杂度已经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能够一概论之了,所以我觉得因果性是一种一维的逻辑,它没法展开成一个面或体。
相关性
世界越来越复杂,但是技术越来越进步,现在有了大数据,我们对维度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以前我们以为的很多个因为所以,都变得不那么确定了。互联网让我们生产并且记录下了海量的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我们才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以前想的那么简单,一个结果更可能是,由多个要素互相影响才能造成,稍稍改动了其中一个,结果就会谬之千里。甚至还有,一个要素在具体的个例中看不到任何影响,但是在海量的个例汇集成的某个趋势中,却发现它是一个决定性的东西。
“只有几个数据看不出规律,数据量成千上万之后才发现,这些现象背后没有牛顿轨道式的因果,而是存在非定域式的非因果关联,数据量达到过亿的关联之后才能被‘看见’。”
也就是,隐藏在认知边界以前看不到的要素、要素互相间的关联和影响,变得更重要了。
换言之,寻找更多新的维度去观察、在多个维度的观察中寻找到它们的相关性,用相关性把它们组装起来,构成一个个平面和立体,这样形成的理解更有可能接近到真相。而简单的因果、一维的线性逻辑更有可能会掉进谬误。
吴伯凡老师有个观点叫“灰度观察”,就是说灰色这个颜色,它是黑和白混杂而成,但是黑和白可以有无数种比例搭配,也就能产生出无数多种类的灰色。我们做观察的时候,就像用颜料调出灰色那样,不应当是非黑即白的。世界和事物在变的越来越复杂,我们观察、思维方式也得更多维,从因果切换到相关,我觉得就好比是一维世界突然跳跃到三维世界里一样。面对更复杂,也意味着更多样性、丰富多彩,大自然本就如此。
对于区块链TOKEN空投
我又要举栗子了,汽车销售行业里有个叫集客成本的概念,百度上写的是:“集客成本是每月市场部广宣成本和销售业务展厅和活动接待量数据核算的结果。”我说简单点,就是搜集到客户花了多少成本。每个月做广告做宣传都要花钱吧,这个钱花出去了并不是马上能够有效果的对吧,打了广告得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效果好不好,那这个钱花出去的时候其实就是等于沉没的、扔掉的,效益需要等很久才会出现。
那区块链的空投token这个东西出来以后呢?我觉得恰巧可以把集客成本这个概念改进升级了。一个产品,原先是先花确定的成本,找不确定的客户;现在的变成了花不确定的成本,找确定的客户。我把token空投给潜在客户的群体,用户收到了token,会期望token升值,会关注你的产品用你的产品。但是token其实就是区块链上的程序代码,撒token的成本要比满世界撒人民币成本低的多。但是因为它的价格是浮动的,当产品用户飞跃了数量级、产生了公认的巨大价值的时候,这个对应的token是极有可能飞速升值的。
这样就变的好玩了:
产品牛逼、客户数量多、产生价值大,那做产品的人获得的经济回报会越来越大,而当初空投的token升值,意味着当初为了集客花出去的成本也会越变越大,但这个成本是100%转变成客户的利益的。
如果产品很烂、没有用户、不产出价值,那做产品的人获得的经济回报肯定很小或者没有,那当初空投的token必然贬值,也意味着当初为了集客花出去的成本越来越小,客户也自然没有收益。
于是乎,排除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等,就集客成本的概念来这么看token(这里仅指空投):前期成本“黏上”了后期效益,只有效益变大成本才会变大,如果效益变小或归零那么成本也变小或归零。成本和效益之间形成了某种紧密的相关性。
从这个角度看,区块链的token成了一把利器,市场行为的风险被大大化解掉,我甚至认为token在逻辑和功能上的先进,已经超过了股票证券。但也要很清楚的明白这是双刃剑,一方面给予认真做项目的团队很大的自由和资源,但另一方面“用空气吹泡泡”的骗子们的风险也被化解了,也让骗子们变的更危险了,国家出手监管也是看到了危险的这一面。
现在常见的空投,都还是像老式轰炸机那样,无差别的地毯式的扔token给用户,但是其实在布洛克城里能够做到更多更好。这里的每个用户、每个数据都是真实的,随着将来授权采集的数据源越来越丰富,公信链上会拥有更多不同维度的数据,结合这些多维度的数据,可以分析出更加精准、立体的用户画像,做精确投放。比如吧,我做个二手车相关的产品,潜在客户就是需要买卖二手车的用户,那我可以这样干啊,到布洛克城里,利用粗颗粒度的标签,筛选出自己拥有车辆+最近上网查询过二手车售价,这样的用户,就是有潜在卖出需求的车主用户呀,我把token精确投放给这部分潜在客户,是不是一种“精确营销”呢?这比满世界花钱打广告高效多了吧?而且只有我的产品业务做起来、进入顺利发展的健康轨道,我前期投放的token才会增值、才会推高成本呀。
区块链不应该只是一把工具
token的这种正向回馈,不仅仅是用在空投,布洛克城的数据挖宝也是另一种正向回馈。用户授权更多的采集数据,获得挖宝算力挖到更多token,其实也是在集客。用户越来越多,意味着跑在公信链上的、100%完全真实有效的用户数据也越来越多。对于用户来说可能觉得是在“挖矿”,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让众多用户来“造矿”,一座“越挖越多的数据金矿”。
金矿造起来,得创造价值吧,那看中的已经很多啦,但不能空手进城吧,得交过路过桥费。于是看春节期间的时候,众多和公信宝合作的伙伴们,都进驻布洛克城内来投放token,各种不同品种的token每个用户都挖了不少。我相信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合作方要拿着token进城呢。
再往后,布洛克城内的这么多用户,授权在公信链上的加密数据,总得流通起来吧,买家付出资产给用户,而用户获得收益后同意授权买家获得数据,这个是公信宝后面要实现的设计之一。
众多居民进入布洛克城,导致数据资源越来越多,再导致进来越来越多的需要数据资源的商人,这样不断的循环“滚雪球”,布洛克城其实就变成了一个“枢纽”。这个枢纽里,我们用token交易各种数据,让数据在商人那里生产出更大的价值造福社会。而这些数据流、人流,就好像现实中的港口一样穿梭不息,而我们这些住在布洛克城的“洛克人”,只要参与到这座城市的建设,就一定能享受到这座城发展带来的红利。(香港、新加坡最初不都是一个小港口么)
如果没有token的区块链,我想可能只会被造成一把工具。因为缺少了“价值载体”,我想不出有更好的办法创造出更多相关性。我也遇到有些人说区块链可以不需要token,那这个区块链我觉得就只是一把工具而已了。区块链创造信任,承载价值,为何属于自己的价值载体都没有?可以满世界撒人民币试试看?用户接了人民币以后还会不会理睬你的产品?你也可以空投传统意义上的积分,但用户会为积分而来么?
除了枢纽,布洛克城也是一个入口,这里面向所有的用户开放,每个人都能进入区块链的世界。更长远的看,其意义远远不止数据交易。
干掉中介?
这个影响可能还不止是用户间点对点互相交易数据那么简单,我们国家现在个人信用数据都是经过各大机构管理的,也就是,其实你的数据还属于你,但是以前没有合适的确权办法,而数据流通有实际巨大的需求,那么就只能由第三方来管理,也就是征信机构。布洛克城这个设计,让每个用户自己的信息数据都确权,还用区块链加密保护了数据的隐私安全。在这里的一切数据流通,其实就可以做到每一笔都是经过用户同意、每一笔都是点对点不需要第三方参与的过程。
打比方:假如我是一个商家,例如银行,我需要购买1万个用户的数据,传统的办法就是只能找征信机构,机构核实确认我没有做坏事的意图,把1万个用户信用数据形成报告给我,其实这个过程用户都是置身事外的。到布洛克城里就变了,我购买1万个用户的数据,那就会自动被拆分成1万个购买请求,并且附带1万份对应的收益,推送给这1万个用户,可能会有9千个用户在布洛克城选择同意了,收下自己的收益并发送一次性的密钥给我,我用一次性密钥解开公信链上加密的这9千个用户的数据,完成交易,可能还有1千个用户选择不同意呢,那我压根没办法,数据只被用户自己管理,我只有提高附带的收益再次去请求用户的同意。
整个过程中介、第三方机构去哪儿了?不见了,区块链消除了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中介方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同样的逻辑还可以扩展到买房、买车,所以还在当中介方职业的朋友要有危机感了,可不要将来当汽车时代的马车夫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