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
不是。
端午节|其实在屈原生活的年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也就是说,屈原本人自己也过端午节的。我觉得有必要分享给大家知道一下
端午最早源于女娲时期,女娲重修四时后,发现每年五月初五,阳气最盛,然,盛极则转衰,过了那天,便阴气渐生。阴气越盛,从那天起,五毒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开猖狂,于是,人们需要在五月五那天,做很多准备工作,用来防止后面的伤害。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要找到柳树上面当年生的嫩枝,折断,束成两把,根部相向,枝叶朝外,放置在出入必经之处,后来有了门户后,改插在门户之上,所有的门户上一个也不能落下。这天采下的柳枝制鬼驱邪能力更强,以防为其所害。
另外,从外面要采来艾叶,晒干备用,同时傍晚时拿一部分晒得半干的艾草,配着老(旧)的艾草,一起点出火星,四处熏看,以驱蚊虫。
同时,大家这一天要外出去采百草,谁采的草种类越多越好,其实是借用百草之气,用来对付后面可能要遇到的五毒之害。人们这天接触到阳气最旺的草越多,身上的衣服就越多这样的气息,后面穿着这样的衣服时,可减少伤害。
除了每家每户外,整个部族到后来的邦国,都要在这一天祭祀鬼神,以求保佑自己的族群或邦国不会受到五毒之害和邪魔侵袭。
于是被称为五月五祭。
这个风俗,传到周朝时,变成了一种可以相互间进行比赛的项目,由祭向节过渡。
后来,人们为了便利,便制做了香囊,也叫香包。这一天把一些药(干草沫)装进去,用来防虫害。这个时候,香包仍然及上面的事,都与屈原无关,只不过后世牵强附会太多。
有了香包后,斗百草的风俗一时间有些冷落,人们就在想,以前可了采百草,让全身都被百草之气影响,可以防五毒。现在只有身上带香囊了,其余地方并没有得到保护怎么办。
于是他们的在香囊上穿了五色彩绳,然后晚些时候再解下来,系于四肢之上,人们相信,这五彩绳,正好可以抵制五毒之害。
这时,在民间人们仍管这个节称为五月五。至于后面的说端午之个词,起源于荆越或楚国,更是附会之词,这个时候,屈原还没有出生。
后世说,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生活的地区,还有一本西晋民间书《荆楚岁时记》上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只能说明,当时,当地已盛行此风气。却无力证明端午节的起源地为荆楚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于提到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更是后世的附会之词。
其实早在汉代,应劭便在《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以此驱瘟病,除邪,止恶气。这一风俗,最早源于渭河流域。
数千年中,民间一般都以五月五来称呼端午节,而从不说“端午祭“这三个字。民间著作中最早出现端午这个词,源于晋代的《风土记》,原文为““仲夏端五。端者,初也”,“端”为开端和初始之意。古代“午”不仅与“五”同音,字也相通,因此,“端五”又称“端午”。后来,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端五,为了两个字不能相重,故将“端五”改为“端午”。这个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
到现在,还有多少人,都觉得端午节是源于纪念屈原?或是源于荆楚图腾?
它是源于中国人于大自然中阳盛则阴生,阴阳天气变化规律的理解,遵天道而应人德,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端午的来历是什么?都误以为是为了纪念一个人。那么,这个节日,被韩国抢了去,不怪别人,唯怪自己不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