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似已经许久没有被一部影片深深触动内心的那根弦了,因为意外,选择了英文影视赏析,同时也因为意外,让我收获满满,也许并不是那种实质上的知识拓展,也不是意义上的生活觉悟,只是那种感觉,就像是相见恨晚一样,让人泪眼朦胧,即使再坚强,也无法控制的泪如雨下,刚好,就是那个瞬间,那个场景,刚好是那个人。
初次听到它的片名,第一感觉是恐怖片,第一反应是不应该,经过老师的简略介绍,让我对它燃起了希望,同时伴有些许期待,或许它会带领我们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当然,它也确实不负我望,那幽默风趣,拥有独树一帜教学方式的基廷老师,喜欢学生叫他船长,第一节课就抛开传统教学,放弃那束缚人思维的狭小空间,带学生去陈列馆,让学生聆听死者的声音,领悟生命的真谛。在那种氛围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及时行乐”,而他仅仅只是引导者。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
在他的每节课中,好像总能带给人惊喜,那大胆的违反学校传统的撕书行为,那随意放开自我,在中庭前以自己舒服的漫步姿势,那鼓励学生勇敢站在讲桌上大声说话,朗读,表露自己心声,追求自己梦想的一个个场景,深深地吸引了我,即使没有听过他的课,也好像感受到了他对学生的热情以及期待。
尼尔,一个优秀的学生,他的梦想是当一名演员,同样,他也确实具有成为一名好演员的潜质,在基廷先生的开导下,他成功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话剧。而他的父母,却希望他考哈佛大学,做一名医生。因为家里的反对,不能继续自己的梦想,也不敢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让尼尔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最终选择了自杀。看到他的父母失声痛苦,看到他的朋友伤心至极,我的心里也泛起层层涟漪,泪水不受控制。终究是那个时代,那种传统扼杀了他的生命。但是学校,却将这种悲剧发生的责任推给了基廷先生,还叫来了学生的家长,逼迫学生签那所谓的认同文件,想以此开除基廷老师,让人内心冰冷。
陶德,一个严重缺乏自信的男孩子,不敢在大众场合说话,不敢在上课发言,不敢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基廷先生的激励下,站上讲台,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勇敢的战胜了自我,站在他从来没想过的讲桌上,大声朗读了自己作的诗: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说出来后,甚至连他自己都惊呆了,从他的眼神表情中,我看到了他对基廷先生的感激,从此,他也同样拥有了对自己的那份自信。在影片的最后,当基廷先生即将迈出教室的那一刻,他不顾教授的阻止,勇敢站起来,饱含激情的喊出:啊,船长,我的船长,接着,一个又一个的学生都站起来,接连喊起,基廷先生眼里充满了泪花,想必他的心里也是深受触动,谢谢学生对他的所作所为。从陶德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教师的春风化雨。
胆大妄为的 查理,一个家境非常好的男生,他在学院大会上提出让女生参学,当然方法简单粗暴,引起了学院的极度不满,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而基德先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对他恶语相加,通过对他悉心教导,简短的语句,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即便追求自我,也不能一味冲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法更为重要。
当然,片中还有那陷入爱情的诺克斯,打小报告的卡梅隆等等一系列心中有梦想却不敢去追逐的青年学子。他们机械地被灌输着数学,拉丁文。苍白,懦弱中规中矩,被受压迫的生活,让人沉思。
在封闭的时代,基德是叛逆者。在学生的记忆里,他是灵魂的拯救者。他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激情、包容,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他的课堂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命的张力、自由的气息、思想的碰撞。他让孩子们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几何代数。他对学生作诗的要求也只是:主题简单无妨,只是不要太俗套。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自己怎么看,要学会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及时行乐,让生命超越凡俗,让自己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要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不用去刻意表演,完全做自己,虽然每个人都有渴望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也要适当坚持自己的信仰。然而在那个时代,他超前的状态却不被身边的死寂所包容,最终,他被学校开除,但自由之花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