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孰是孰非?
近日,在中国现代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人民日报》,连续发文抨击“王者荣耀”,认为“王者荣耀”是毒药,是陷害玩家人生,向社会输送负能量的产品。一时间众说纷纭,而根据《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王者荣耀”在中国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其中00后占比超过20%。随后,各大媒体也开始不断推送有关00后玩《王者荣耀》的负面新闻,譬如因游戏心理出现问题,跳楼自杀的悲剧;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事例等,更加导致“王者荣耀”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00后,也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但是,如今的媒体往往扮演着排斥异己的角色,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信服媒体的言论,而不静下来心来仔细思考其言论是否合理,真相往往就被掩盖于流言蜚语之中。“中国之声”有一句话叫做理性决定深度,为何在“王者荣耀”的问题上我们的理性目前仍停留在盲目跟风阶段?
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仅仅从其列举众多的负面事例来看,我认为这些负面问题并不能极端单一地指向“王者荣耀”,沉迷游戏;有心理问题导致跳楼的悲剧本来就在青少年之中频频发生,而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果把青少年出现问题的全部原因都归咎给“王者荣耀”和腾讯公司,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再者,对于“王者荣耀”毒害人生这一观点,在我看来是局限的,对于青少年来说,“王者荣耀”就像是一种考核,检验的是你是否拥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连优秀的自制力都没有,就不能把失败原因全部归于“王者荣耀”本身。在这一点上,“王者荣耀”与小说,电视剧,打牌,谈恋爱,追星这些事情并无区别,本质上都是浪费时间。那为何没有谈论禁止小说,禁止电视剧呢?其次,没有哪个未成年人是不喜欢玩的,控制自己才是关键,从这方面来说,“王者荣耀”等事物只会让优秀的人变得更加优秀,让堕落的人变得更加堕落。成功的人也会玩游戏,但这并不会妨碍他成功。玩游戏并不等于不成功,无数从事互联网的人才不都是在游戏中寻找到了新的思路吗,用户体验,新世界的构建,付费服务,其中的哪一项不是最开始由游戏产生,最后直接影响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吗?
游戏对我们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就拿“王者荣耀”来说,如果没有这款游戏,兰陵王,高渐离等较为冷辟的历史人物怎会被小学生们所熟知,而对于稍大一点的玩家来说,知道了兰陵王之后,他也许会对其相关方面产生关注与兴趣,譬如历史上永远带着面具作战的神秘的兰陵王,李白笔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赞颂,哪怕是对现在兰陵改名成枣庄的吐糟,这些难道都是有害的,是毒药吗?而对于篡改了历史人物性别等说法,我认为,当那些错认荆轲性别为女孩的小孩长大了,会发现自己当初的幼稚与天真,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呢?而对于社会因“王者荣耀”而堕落这一说法我表示否认,目前即将成为社会骨干的90后不也是玩着游戏长大的吗,他们并没有在游戏中沉沦,迷失,堕落,反而给如今中国社会注入了极大的生命力与活力,曾有人说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正能量越来越多,因为90后正在用他们的视角,他们的看法改变着这个中国社会。十年前因为“WOW”的风靡而导致无数媒体严厉抨击游戏,同时得出90后将来一定“不成器”的结论。可现在,谁又打了谁的脸呢,十年后,又是“王者荣耀”导致游戏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与十年的“WOW相比”,更换的只是对象和人群,可人们看待问题的态度却仍旧一成不变,媒体又是一片抨击“王者荣耀”,“00后”的声音,丝毫不汲取之前的教训,可如果不去辩证地看待问题,趋利而避害,谈何解决问题呢?这只会导致有关游戏的问题不断发生,如果在有过先例,有过教训的情况下,整个社会仍对游戏抱着玩物丧志的看法,又谈何进步?
在我看来,对待游戏的态度应该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在这方面,腾讯本身就已经设立了足够严厉的监管机制,而孩子自制力的培养和家长的监管办法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腾讯公司,抨击游戏害人。至于把失败的原因生拉硬拽地归结于“王者荣耀”,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就如同有些失败者会身称被应试教育所毁灭,可是他们不应试也会自毁,我们都身处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可对于自己的失败却找出不同的借口。失败的人会用一百个理由证明他不是懦夫,伟大的人却会用一个理由证明他是勇士。人事都尚未尽到,却说总要听从天命,不足的努力、耐力、意志力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村上春树曾说,努力是有目标的自觉奋斗,我能否质问那些把仍失败归结于“王者荣耀”的人,你们,真正的做到努力了吗?
由此观之,王者荣耀,无罪,腾讯,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