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
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我相信这世上是有天才的。他们的天赋异禀不在于美丽的容颜,也不在于高超的技巧,而在于对这个世界,对生命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力。上帝赐予他们异常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由此注定他们多舛的命运。一言以蔽之,他们如星辰般璀璨,却比烟花还落寞。
张爱玲如是,萧红如是,三毛如是,黄家驹如是,张国荣如是,林奕含亦如是……
1.林奕含的痛和美。
当我今年知道林奕含和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时,林奕含已不在人世。我很好奇,一个26岁的花季少女,为什么要在芳华,在成名之际主动选择和这个世界决绝。看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我似乎有点明白了,也明白了题记那句话真正的含义。这一点放在后面说,先说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我很庆幸我先阅读文字,然后上网查阅了她的生平事迹,包括她的照片、访谈。我想说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文字和作者本人是如此和谐统一。那些带着少女灵动、精巧,又超越她年龄的成熟、老道的文字,就是林奕含本人的具象。
我第一眼读到她的文字和看到她本人的照片,都惊为天人,她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样美,美得那么空灵,那么认真,那么痛苦。立刻让我觉得她是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她们俩太像了,又都姓林。一样的美丽动人、一样的眉间微蹙、一样的冰雪聪明、一样的敏感纤细、一样的红颜薄命。
我们可以先来看两段文字。
他把如此庞大的欲望射进美丽的女孩里面,把整个台式升学主义的惨痛、残酷与不仁射进去,把一个挑灯夜战的夜晚的意志乘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以一个丑女孩要胜过的十几万人,通通射进美丽女孩的里面。壮丽的高潮,史诗的诱奸。伟大的升学主义。
想了这几天,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思想是多么伟大的东西!我是我从前的我的赝品。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
不可否认,这部小说广受关注,是因为它涉及“诱奸”和“家暴”两大社会问题。但林亦含的描述和我平常看同样内容的新闻报道,给我的感受天差地别。作为一个幼年没有遭遇过性侵的女生,一般看新闻报道,我顶多就是同情受害者,谴责施害者。但读这本书,我发现我感同身受,仿佛我自己也同样遭遇了实质性性侵一样痛苦,但与此同时,我又从她的文字里读出了美感,她无疑是个不世出的天才。
我读了关于她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报道,知道书里的房思琪隐含她本人的经历,把这样一场难以启齿的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还要如此精巧地表达出来,我想想都替她难受,字字见血大概就是这样吧。
她的文字让我联想到《红楼梦》,她本人让我联想到林黛玉,我想,也许世间最美的事物都是痛苦里开出来的花。
为什么她这么痛苦,还要写这样一部书呢?说什么给社会以警示的论调,见鬼去吧。我们可以看看她的访谈,我觉得她只是想用文字救赎自己。
她原本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想过平凡的生活,好好读书,认真考试,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和喜欢的专业,然后毕业、结婚、生子。
但上帝剥夺了她平凡的权利,她高中时得了重度抑郁症,16岁起就固定到精神科接受诊疗,但医生没有给她明确的病名,曾3度试图自杀未果。当年以台南女中满级分上了医学系,但才念了2周就休学,后来重考上政大中文系,3年后因病发,再度休学,饱受疾病折磨。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她13岁时遭补习班名师诱奸的经历。
她一直在痛苦中挣扎,文字是她的发泄口,她说,文字是她的信仰。可她最终发现文字是巧言令色的。她在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她恍然觉得不实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她的信仰崩塌了,她的救命稻草没了,文字救不了她。
我很不人道地想,原来平凡多好啊,平凡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啊,或许正因为我们平凡才躲过了被诱奸的危机,成为青春的幸存者。而对于林亦含这样的天才来说,如果肮脏的人世让她痛不欲生,不如向死而生!
2.我们都曾经是房思琪。
她在采访中说:“集中营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但我要说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上房思琪式的强暴。”因为诱奸未成年少女的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是我们不知道。
我们是幸存者,但此处“幸存者”的含义仅指我们逃过了实质性的性暴力。但那些非实质性的性暴力呢,或许每个青春期的少女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
刘瑜在她的《送你一颗子弹》中就写过一段她在美国读书时,一个美国男孩当着她的面自慰的经历。如果我们勇敢地回忆一下,也能或多或少回想起那些被成年男性猥亵、调戏的场景,包括公交车上的咸猪手。还有以男朋友或丈夫的名义,在女方拒绝的情况下霸王硬上弓的行为。如果把所有不以双方自愿为前提的,引起女性不快和反感的性表现都定义为性侵犯的话,那我们还真都房思琪过。而我们唯一比房思琪幸运的地方在于,我们没有被实质性侵犯,我们还有还落荒而逃的机会。
为什么明明是我们被侵犯,但落荒而逃的却是我们。林奕含是这么说的:“他明白社会对性的禁忌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会觉得是她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罪恶感又会把她赶回他身边。”
公众价值观的扭曲和理性性教育的缺失合力完成了对我们的集体屠杀。我们不敢张扬,不敢甩猥琐男一个耳光,或朝他裤裆飞一脚,因为这是件令人羞耻的事,我们不想被人指指点点,“她被XXX捏过奶、摸过屁股。”我们需要的是息事宁人,不让第三个人知道,才能保全自己。
但被实质性侵犯的女生就没那么幸运了。她们的伤疤不仅在下体,更在心头,性侵者撕破的是她们肉体,而社会撕破的是她们的尊严和灵魂。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讲的是诱奸房思琪的补习班名师李国华在诱奸房思琪之前还诱奸过另一名少女叫郭晓奇,在他强暴房思琪后就像甩抹布一样甩了郭晓奇,于是破罐破摔的郭晓奇就在网上揭露她被诱奸的整个经过。但网上的留言触目惊心:
“所以你拿了他多少钱?”
“泡泡换包包。”
“当补习班老师真爽。”
“第三者去死。”
“可怜的是师母。”
“还不是被插的爽歪歪。”
……
林奕含写道:郭晓奇每检视一条留言,都仿佛被杀了一刀。我想她自己亦有同感。
书中还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房思琪问妈妈:“我们家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一问一答,多么深刻,多么讽刺。
让我想起电影《嘉年华》里遭遇老师性侵的女孩,并没有得到母亲的安慰和保护,相反,歇斯底里的母亲疯了似的撕破她美丽的裙子,减掉她的秀丽的长发,连曾经融为过一体的生命都觉得你遭遇性侵是你自己的错,“为啥他不性侵别人偏要性侵你”,这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女生最初接受的性教育观念!
林奕含痛苦地说: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所谓的教养就是受苦的人该闭嘴?为什么打人的人上电视上广告牌?我好失望。这个世界、或是生活、命运、或叫它神、或无论叫它什么,它好差劲。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讨厌王子和公主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
所以林奕含说她不想再写了,恨自己只会写,还不如直接拿刀杀了他。
3.学会尊重逝者
我们中国人常说死者为大,但我渐渐发现,逝者,在中国被利用的几率远大于被尊重的几率!
中国人的葬礼最是喧嚣热闹,只为借机彰显自己是孝子贤孙或亲朋挚友,以便在接下来的利益纠纷中赢得一个好形象。至于逝者的尊严和安息与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什么叫dust to dust,ash to ash,rest in peace,不好意思,咱听不懂!
对于逝去的公众人物,就更无需留什么口德了!
近一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就说过一句话:“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的时候,网上有所谓的抑郁症专家深度解析抑郁症,满满蹭热点的嫌疑和权威式的标榜。还有更可恶的人恶意揣测他的死因,曝他是sm至死。再说远一点,我的偶像黄家驹先生,过世都20几年了,网上还到处是关于他假死的各种离世荒诞的传闻,关于黄家驹音乐水平排名多少的无聊争论和质疑,以及对其余三子的恶意攻击和侮辱谩骂!
林奕含走了,但网上很多言论还是focus在诱奸,强暴这些字眼上!
离鲁迅先生说这句话已经过去近100年了,我们的经济早腾飞了,但人的思想意识却仍固步自封在封建遗老遗少的故纸堆里。大学教育早已普及了,但公众的素质依然停留在幼齿阶段。
妄议逝者,还意识不到这是不道德的,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另一种可悲和可怕。妄议逝者比性侵犯更可恨,因为他们的犯罪更隐蔽,更不受法律约束!
一撇一捺为人,做人,从学会尊重逝者开始!
最后,希望我们这些逃过危机的幸存者能够等到公众认知得到提升,能够理性看待性侵事件的那一天。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想说那是一个天才用生命换来的!
齐帆齐自媒体写作课第五期/简宝玉日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