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菜是流行于四川的快餐。准备一锅麻辣鲜香的汤汁,荤素配菜用竹制网勺装好,煮熟盛至碗中,浇一勺汤汁,加入各色调料,就热腾腾地上桌了。不像火锅投料有先后、众人围炉点兵,也没有麻辣烫的那些竹签串串,一股脑儿煮就。其原料不限,什么都可以烫涮。汤汁油亮,口味醇厚,有养生菌汤,有麻辣之选,一年四季老少皆宜。
据传冒菜源于长江之滨,船工、纤夫首创此法。从宜宾到三峡巫山,水流湍急,纤夫自成一道风景。拉纤之余,在江畔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投些野菜杂蔬、花椒调料,涮烫食之,美不可言。后来码头小贩将炉具、菜品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沿街叫卖,从此广为流传。
单讲“冒菜”一词,何者为“冒”?炒菜、炖菜、涮菜、煮菜,大家容易从字面上得知其烹饪方法。那“冒”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手艺呢?
《说文·卷七·冃部》“冒,冡而前也”,本义指蒙掩、覆盖。《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传曰“冒,覆也”。以物覆盖,难见其实,引申有假冒、冒名、冒充,进而又有冒取贪求,如“冒货、贪冒”等。
本义“冡而前”,若强调“前”,又有突破覆盖之物的反向引申,向外透、往上升而得以显现,如“冒土、冒尖、冒烟、冒汗、冒泡”之类;强调不顾阻力而前的主观性,则有“冒雨、冒险、冒刃、冒死、冒天下之大不韪”等。
意图使其蒙蔽不现,却反得突破、显露,出人意料,有违人意,故又有“冒昧、冒失、冒犯”等唐突干犯之义。
通过梳理“冒”字的本义以及引申源流,均无用于烹饪的用法,难以得知“冒菜”一词取意所自,极可能是假借它义。
汉·枚乘《七发》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事的乐趣,诱导楚太子改变生活方式,劝诫贵族子弟不要沉溺于安逸享乐。其中第二部分“饮食”起首“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此处“菜”与“冒”对举,对讨论“冒菜”一词,会有所帮助。
此文见收《文选》,李善注引用郑玄《礼记》注:“芼,菜也,谓以菜调和之也。李善以“冒”为“芼”之假借,“‘冒’与‘芼’古字通。”“芼”与“菜”同义,在此用为动词,“以菜调和之”,可以理解为烹饪食物时,加入菜蔬。
“犓牛之腴,菜以笋蒲。”将蓄养的肥牛腹下的鲜肉,加入竹笋、蒲菜烹制。蒲菜,又名蒲芽、蒲蒻、蒲笋等,至今仍是淮安传统名菜。《西游记》记载,“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与茭白类似,蒲也是水生植物。初生的蒲心、蒲茎很嫩,可炒可烩,肥嫩香脆,爽口美味。食用蒲菜的历史很长,先秦典籍多有记载,如《诗·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蔌sù,泛指蔬菜。
“肥狗之和”,《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可见狗肉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美食。李善注“和,谓和羹也”。《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商颂·烈祖》“亦有和羹。”古代的羹,并非泛指浓汤,而是以肉为主,辅以菜蔬等制成的带浓汁的汤。如《仪礼·乡饮酒礼》:“羹定,主人速宾。”郑玄注“肉谓之羹。定,犹孰(熟)也。”《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肥狗之和”,即用肥美狗肉炖出来的浓汤。
“冒以山肤”,以“山肤”作为炖煮狗肉的配菜。山肤具体何指,李善注未详。清·方以智《通雅·饮食》:“或曰山肤,石耳之类。”宋·王质《林泉结契·石耳》:“石耳色面黑背紫,柔薄,生深岩危壁,与木耳、地耳皆珍。”一说山肤泛指山产的美味。《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山的味道与水的味道,相对而言,故知。
“冒”通“芼”,此处指以山肤为菜、为芼。引申为烹饪用语,拌入或掺加配料、配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食脍鱼莼羹:芼羹之菜,莼为第一。”意思是做鱼羹,以加入莼菜为最佳。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三七:“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曰虎爪尖。芼以苏州小橄榄,可敌北方冬菘腌”。冬菘,就是大白菜。
川渝冒菜,从字面仿佛可见大把大把菌菇、鲜肉、菜蔬纷纷投入沸汤,水雾氤氲,油光上泛,勾人口涎,菜之芼之,饕餮食之。江流羹汤,共此汩汩;人事代谢,食味永传。
后记
这座城今天罢工游行,学校停摆,我算“偷得浮生半日闲”,把之前一直惦记着的题目,终于写了出来。汉赋《七发》其中一句十六字,“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写了两篇文章。一篇专论“犓”字,一篇借“冒菜”释其余。语言文字之学琐碎,细入微末,倒也不失排遣之乐。
2016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