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需要在工作中频繁使用微信与客户沟通。
为了及时查看客户和同事的动态,我重新开启了许久未开的朋友圈。
利用自己的公关营销知识,我开始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社交形象。
这几个月,我的朋友圈每周发布三次以上:
客户公司的新闻当然要支持,偶尔也会转载社会大事件、财经新闻、行业新闻,以及一些社交网络上热门又有趣的梗,配上自己字斟句酌精心撰写的评语,营造一种认真工作、认真思考还有点趣味的形象。
这段工作结束以后,我立刻删除了这段时间发布的所有内容——实在太假了。
我的纹身有损我的社交形象,所以不能在朋友圈发;
一些新闻让我愤怒,但大家不喜欢负面信息,所以我在微博发声,但不在朋友圈发;
我喜欢金属乐和音乐剧,最近在读的书有艺术史、明史和尼采,但这些内容偏小众,所以不能在朋友圈发。
一项项排除过后,我就只好发一些不痛不痒的信息,塑造一个没有特点的、单薄的、加了滤镜的我。
所以你看,社交形象这种东西不过是把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加一层美颜滤镜给别人看,输出的信息已经是虚无的,得到的反馈则更加虚无。
只可惜还有很多人并未醒悟,沉迷在这种虚无里。
朋友圈是线下交际圈的延伸。
你微信里的这几百号人,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可能还有血缘、合作、同事、同学等各种各样的关系,你怎么敢把内心真实的声音发布在这种地方?
又怎么敢在评论区说半句真话?所以朋友圈里往往一片升平气象。
大家都在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加班、健身、烘焙、带娃,都又美又瘦又有趣,绝无半点负能量,你好我也好。
想要极简生活,先试着关闭三天朋友圈,不在这种低效社交上浪费时间,看看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
关了一扇窗,还得重新开一道门。不使用朋友圈不代表不社交。我维持社交关系的方法很简单,一句话:
一次有内容的聊天,抵得过朋友圈里的100次点赞。
国庆后,网上有个段子,说国庆7天,却随了8个红包,节后只能吃土。类似这样的新闻网上多的是。
很多人都陷入了随份子的钱的烦恼,不送礼吧,情面过不去;送礼少了,好像也不好看;送礼多了,负担不起,实在让人纠结。
我是14年大学毕业,迄今为止,一共随出去23份份子钱,总计8200块钱,而这23个朋友,截止目前,常联系的屈指可数。还有几个经常联系人,至今还没结婚。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的同学大概有300人,目前结婚的人超过半数,相比大多数来说,我确实很寒酸,朋友也比较匮乏贫瘠。
但在我看来,当前的我没有任何人情负担,活得很自在!
中国有句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
于是很多人没事就去结交各种朋友,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落魄的时候,他人能帮衬一把。
我一个同学,中学辍学就去了社会打拼,10年来结交了不少的社会朋友,平时有什么事都会请朋友过来帮忙,经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打牌。
而这些朋友也时常跟他借钱,为了义气,我同学从不吝啬,至今借出去数万元,同学跟我说,这些借款能不能收回来,很难说。
早在几年前,我也受“朋友多了路好走”的影响,喜欢到处结交朋友。
但久了我发现,如果你没有被人利用的价值,或者说你没有与人等价交换的利益和资源,你很难与人成为真正的朋友。
并且,你要维护你庞大的朋友圈是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没事要聊聊天,偶尔还要聚个会。
后来我发现,我压根没时间和精力去维护那么多的朋友。况且,劣质的朋友圈并不能带给你任何有意义的价值。
而且,平时一些小忙,我自己能够解决,用不到麻烦人,一旦麻烦就欠下了人情债,俗话说:人情猛于虎,最难还的就是人情。
所以自从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开始了朋友圈的断舍离。
1. 平时拒绝无聊又花钱的聚会
2. 没什么事一般不随随便便找人聊天,特别是闲扯
3. 无论是户外还是外出,不主动加人的联系方式,除非是人家主动
4. 对于以前加的好友,如果超过半年以上没有联系,并且未来也不会联系的,就删除
5. ……
当学会朋友圈的断舍离之后,我发现平时可聊天的人不多了,于是自己的空闲时间又多了起来。
我每天看书,以前两周能看一本书想,后来一个月看三本书,直到一个月看四本,有更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
当你有被人利用的价值以及能与他人互相交换的价值之后,身边自然会有很多的朋友。
而且,这这种朋友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因为你们已然成为利益共同体。
再说知己,人的一生能遇到多少知己朋友,管仲只有鲍叔牙;蔺相如只有廉颇;鲁迅只有瞿秋白;马克思只有恩格斯……
除了那一两个知己好友,大多数的人都会成为过客,所以就要学会朋友圈的断舍离,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The end
我是阮唐小乔,公众号:阮唐小乔时光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