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地图】真自我与假自我

真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

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

活在真自我中的人,他的身体和自己的自我合一,这时一个人就是身心合一的。

假自我

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有假自我的人,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它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能折腾的熊孩子,可能是真自我;

活在假自我中的人,他的身体总是倾向于受别人的自我指挥,与自己的自我脱离了,而这时就会有身心分离发生,这会导致两个问题——迟钝和纯净。

身心分离

莱因说,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在一起的,他的身体忠于自己的自我。

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更容易受别人控制。结果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他人的自我结合,因此更容易为他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

迟钝

迟钝是身心分离的结果。

迟钝只是表面反应,更深的逻辑是,有假自我的人,把身体与自我切割,并把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里。这是为了保护真自我。

我自己认为,身心分离的人,会把自己的身体跟自我隔离,认为身体不是自己的,所以,经常会虐待自己的身体。例如,我的例子是,我之前经常熬夜,经常让自己处于作息混乱的状态,导致自己的身体很差。

我觉得根源应该是来源于家庭的环境。当父母从小不重视孩子们的感受时,那么,作为孩子会容易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他们不懂如何表达感受。或者说,在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因为得不到回应,所以,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感受。因此,当日后痛苦感受来临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启动身心分离的机制来保护自我。

我身心分离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大学军训的时候,我经常同手同脚。然后,我在晚上会偷偷跑到一个地方练习走齐步,但第二天还是如此。而当时,我的心理状态是,刚来到大学,我有很多的不适,包括引发了自己的自卑心理。一方面,我很想表达自我,所以我会利用机会表达自我,但是当屡屡受挫时,我自然地进入了身心分离的状态里。

纯净

身心分离的人很难面对“纯净”。

武志红老师说,如果我们尊重身体,就必然会重视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动力,它们真实、丰富、复杂。当我们试着把身体与自我割裂开时,我们会觉得这些动力是不好的、鄙俗的,甚至肮脏的,因此会压抑、否定它们,而去追求纯净。

纯净很可能是身心分离的结果。

莱因认为,假自我严重的人,会寻求为真自我留一块纯净空间,他的真自我与哲学、理论或纯粹精神结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鄙俗的身体。然后,这个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因为得不到身体的滋养,会趋向虚幻。

莱因对此的论述:

当自我放弃自己的身体和行动,退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时,最初可以感受到自由、自足和自控。自我终于可以不依靠他人和外部世界而存在了,自我的内心充实而丰富。
与此相比,外部世界在那儿运行着,在自我眼里是多么可怜。此时,他感觉到自己的优越性,感觉自己超然于生活。
自我在这种退缩和隐蔽中感到安全。然而,这种状况不能长久维持。内部真实的自我得不到外界经验的确认,因此也无法发展自己,这导致持续的绝望。最初的全能感和超越感现在被空虚和无能所代替。他渴望让自己真实的自我进入生活,同时也渴望让生活进入自己的内部。但这时,假自我者会感觉到内在纯精神性真自我的死亡,因而会产生深深的恐惧。

武志红老师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解读:

人欲即身体,天理即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彻底否认人欲,也就是彻底否认身体,没有身体做支持,所谓的天理,就变得越来越玄幻。当你摒弃了你的人欲,远离了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可能会被其他人所控制,于是身体沦为了别人的奴隶。这种论述是一种身心分离,而王阳明的心学,是身心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知行合一,是因为他证悟到天理即人欲,他的身心合一,他的意识和潜意识合一。

很长时间里,包括最近我也能深刻的感觉到,我经常活在假自我里面,我一直渴求自己在不用沟通自己心里所想,所要的东西时,别人也能体会、理解我的所思所想。但这真是妄想啊!

我也一直保持着身心的分离,一方面很希望进入到现实的世界里,有一个很赤裸的明证是,我会受制于金钱的诱惑。但另一方面,我又经常不自觉地进入到自己的理想世界里,进入到自己的纯精神世界里,我会沉迷于获取认知,沉迷于追寻逻辑,追寻哲学,并且为此还沾沾自喜。虽然我自诩自己是个谦虚的人,而且我也经常呈现出谦虚的状态,但是如果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我分明能感觉到我有一种因为进入了纯精神世界里而获得的优越感,非常可笑的优越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