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时候,子善老师为我们分享了“青少年要如何保护好自己”这一话题。
这一期,子善老师分享的话题是:青少年要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萧子善
曲成苑私塾副校长;四川现代艺术学校思维导图应用中心副主任;明伦书院国学讲师;中美教育研究协会会员。
名开新,字子善,以字行。志学之年志于教,至今未渝。待及成人,求学四川大学,问道明伦书院,支教僻壤山林。喜经典,尤好《周易》;乐读书,亦求甚解;爱武术,唯钟太极。同师友切磋琢磨,于闲暇读书演武,发愤不至忘食,喜乐未及忘忧,道之所在,志之所在也。
小编:青少年要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子善老师:
实际上学习和生活本身并不矛盾,当我们说平衡生活和学习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生活和学习割裂来看,好像学习和生活是毫不相干的矛盾体,是不能两全的。
在这个阶段,我们成长的重点应该是让自己继续保持对世界的探索,任何科目的学习都是我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途径,随着学习的积累,我们自身的见识、能力、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会加深,这是作为青少年阶段的一个生命成长的重点。
但另一方面,我们在学校课堂上学习、写作业、考试,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也会非常辛苦。正因为有学习,所以我们更需要生活来保持生命的弹性,比如在学习的间隙,可以弹琴、画画、唱歌、运动,来调剂大脑。如果大脑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区域学习,它会不断消耗、疲惫,但是当我们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疲惫的这个区域就会放松下来得到休息,哪怕我们一天还是很充实,但这种合理的安排,会让生命保持一种弹性。
找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需要劳逸结合,需要在积累学问的同时,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兴趣,甚至对于某些特别有天赋的同学来说,可以把部分时间持续投入在自己的兴趣上。
如果学习之余已经没有任何的精力可以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那就先让自己的身体放松,这种状态不见得需要调整。
除此之外,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永远都不能忘记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去发现自己、了解自己,自己未来到底想做什么?
做自己有天赋的事情,比做其他事情省力多了,而且能够事半功倍,我们在投入的过程中有一种浓厚的兴趣、热爱,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这方面的能力也在持续积累,假以时日,这种积累还可以转化为我们生命的财富,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总有一天我们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我到底该做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的人很早就提出来了,有的人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问过,甚至都没有有意识地去关注、发现、寻找,以至于到了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毕业之后,他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情况很普遍,而这个问题的缺失,可能会让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迷茫状态,或在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耗费精力。
在现阶段很多同学的成长教育当中,这个问题是被忽略的,老师家长,甚至学生本身更关注的是考试成绩、排名,而极少去关注他真正热爱什么,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在小时候就得到关注,在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问题的答案也会越清晰、明了,面对未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迷茫,而且他会在这种持续的积累中去建构起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这种独一无二的亮点,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实际上让他拥有更多的底牌。
聊这个问题不可避免要谈到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一方面要有意识去探索,去发现自己,另一方面也需要环境的支持,特别是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学习、作业的问题,有不少孩子的梦想被简单粗暴地打击否定,甚至被扼杀在摇篮。使他们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做那件事情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不需要获得所有的东西,我们只需要拥有自己需要的那些东西,而这些并不多,我们要是能够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做到足够专业、出彩,已经非常好了。
如果我们不适合那样的节奏,也不喜欢走那一条道路,我们不妨让自己的脚步停下来,重新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自己想要的生活、学习是怎样的,和家长坦诚地沟通,也听听他们的建议。
我们不用一条道走到黑,可以放弃,但是不能放弃成长,我们可以做另外的选择,但这个选择是比那条道路更合适我们。
我们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知我们所热爱的事物,理性地去做选择,做选择之后,坦然接纳可能承担的后果,克服另一条路径可能要面对的困难。
没有哪条路是一路顺畅、直通终点的,哪怕我们选择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相对其他人来说,你会入手更快,做得更好,但这不意味着不会遇到困难。
在这条路上,你也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在某个时刻感到枯燥乏味,感到厌倦,或者灰心丧气,但这些东西都是磨练心智的基础,我们要坦然面对后果,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做选择是可以的,但我们要成熟地去对待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