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怀瑾解读《大学》,居然看懂了一些,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给了我点信心,昨天临睡前,又读了几页,对敬畏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赶紧记下来。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是每个人要敬畏自然法则,敬畏地位尊贵和道德高尚的人,敬畏圣人说的话。好像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做的,但《大学》里却这样说,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畏敬实际上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因为敬畏的过度,心里就会有偏差,偏狭,就会掩盖了自己的想法和智慧。
南怀瑾的厉害之处,是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敬畏,以及由此产生的失当行为,正确的面对畏敬,就是在修身。他说的这一点具有普适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他讲得那些历史故事,生动有趣,让人深刻理解,直抵心底。
春秋后期,齐景公宴请大臣,吃喝的高兴的时候,自己起来射箭,但没有射中靶心。可大家还是一起叫好,齐景公一听变了脸色,叹着气,挂上弓,回到自己的宫殿去了。
这时候有一个叫玄章的人进来,齐景公就说,晏婴走了十七年了,自从晏婴走后,再没有一个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你看我今天射的箭,明明很差劲,大家却异口同声地说好,这样对吗?
玄章就说,大臣们“知不足知君之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大臣们的认知不足以看出您好的一面,又没有勇气说实话,怕惹您生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陷人言乎?意思是,君王喜欢的衣服,臣民跟着穿,君王喜欢吃的,臣民跟着吃。主要在你,你愿意听那些谄媚的话吗?齐景公就说,你说得对,今天你和我的谈话,你是君,我是臣。
这个故事能看出,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说君王爱听的话,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升官发财,所以君上射箭射歪了,还一起叫好。反过来说他们畏惧权势,害怕因为官位不保,才违心地说着这些奉承的话。这就是“人之其所谓敬而辟焉”的典型事例。
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太多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畏惧的心理可以是对上级领导,也可以是对长辈父母。目的是自保,或者是不得罪人。还有的家庭里几个孩子,其中一个特别优秀出色,家里人就对他形成畏惧的心理,甚至连父母也害怕这样的子女,说话小心谨慎。
这个畏敬渗透在生活的日常里。我在农村长大,这样的话听的特别多。准备给别人说亲事,路上看见有人担着空桶正要去挑水,就会说这门亲事说不成,一场空;开大车的司机在路上碰见娶亲的,就会唾着那个车,骂骂咧咧,破解这个霉气;如果在路上看到出殡的车队,心里还挺高兴,一切顺遂;做了个梦,梦见一汪蓝莹莹的水,很开心,觉得财运好;鸟屎拉在身上,说是有灾祸;左眼跳右眼跳都有讲究,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本命年过年要穿红内衣;大年三十放炮接神……所有这些生活的讲究仪式,背后都是一种敬畏心理。害怕看到这样的现象,会引来灾祸。害怕不那么做,自己会不顺利。反过来说虔诚地去做,期望心想事成。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对我们不了解的事物,心里有恐惧,形成畏敬。
这种畏惧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当我们知道敬畏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偏差,也许能停下来问一问我担心什么,害怕什么,这个事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当我们的想法走向开阔,这种恐惧担心的程度会减轻,把自己从害怕的牢笼里解放出来。
我们心里自问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格物致知,探究真相,知道了原理真相,就会减轻我们的由畏敬带来的恐惧,心里就长起了勇气。所以不断的学习永远是一条坦途,是对畏敬心里的纠偏,也是走在修身的大道上。
我们依然会对四季的轮回、生活的规则有敬畏,依然会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事物规律,提升自我认知,以格物致知的态度,面对每一天,就是对过度敬畏,裹足不前的藩篱的拆解,让自己变得平和稳定,自信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