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献阅读心得-免疫学的十大挑战

新的知识点:

炎症表型、免疫沙漠、免疫排斥、热肿瘤特征

1.成瘤模型有缺点;OS,PFS不适用于评估免疫治疗的有效性

   类器官研究,人源化小鼠/基因改造小鼠、肿瘤干细胞前体细胞培养、离体培养技术等等。其中离体人类肿瘤外植体很值得关注,因为它能够结合免疫染色和实时成像技术,来观察肿瘤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而这些技术仍是要面临复杂的免疫环境。

   免疫治疗有着特殊的临床进程,比如说治疗的延后效应和假进展,这也是ORR和PFS无法公正评估的。

2.TMB在HNSCC中未绑定

肿瘤突变负荷并没有与热肿瘤绑定。包括肾细胞癌、肝细胞癌、三阴性乳腺癌、胃癌、部分头颈癌在内,这些癌症在没有高肿瘤突变负荷的情况下也表现出热肿瘤的特征;而小细胞肺癌等癌种则具有高肿瘤突变负荷,同时缺乏热肿瘤特征。

3.两类耐药机制

两类免疫治疗。

第一大类是以PD-1/L1抑制剂为代表的,驱动内源性免疫细胞的内源免疫治疗。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CD8+T细胞,通过免疫治疗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第二类是合成免疫治疗,有的癌种还会利用MHC下调来逃避免疫。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以CAR-T和CD3双特异性抗体为代表的合成免疫治疗。前者为T细胞人工引入抗原,后者则借助抗体给T细胞和癌细胞说媒。

4.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哪些患者适用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本身已经讨论太多,采样组织的获取和保存形式?生物标志物组合的性价比?检测手段/工具的可及性?医疗成本?范式的确定?目前免疫治疗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