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年初的建立公众号,到今年四月写了第一篇文,历时四个月。从公众号的第一篇文到获得原创后的第一篇文,也大约是四个月。
写字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想是对生活的记录和对读书的思考。
01
去年大一的时候,去社团面试时,当被问到:“你平时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都会习惯性说:“听歌和看书”。
可从未料想到有人会对我的爱好进行一个深究。那天,一个师兄问:“既然你喜欢看书,那么你最喜欢哪个作家?”我表面假装镇静地说“三毛。”其实内心已预感到后面会是一个大坑。
果不其然,那个师兄继续问:“那你应该看过她的《万水千山走遍》吧?能谈谈这本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吗?”那时我脑里一片空白。那本书其实我才看了一半,但你就算让我就已看的部分当场表达,我也真的表达不出来。
也许就面试的技巧来说,还有其他的补救方法。但那次面试过后我在想的是,一本书,读过和没读过的区别是什么?是读过的知道了一些情节吗?是,但这只是表层的。深层的应当是它给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或反思。
否则,你读到的只是一连串的信息,而不能成为知识。
虽然泛读书也是有好处的,它就像一条条涓涓细流汇入你生命的长河,对你的生命也固然有所滋养,但有些书还是应当精读,不仅反复地读,还要动笔试着去表达。
否则,就会出现我上面那种情况,明明读过了,却什么也说不出。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读不懂,你所读的东西不能与你的人生产生共鸣。
杨绛先生曾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说真的,读三毛的书更多的是仰慕,很难做到共鸣啊。
02
写公众号的这几个月,与其说是服务别人,不如说是耕耘自己吧。以前写日记的时候是一个人的喃喃自语,哪怕是流水账也没关系,因为也没人看,但现在不一样,无论是在公众号还是在简书,我都尽量让自己写的东西是能让人有所启发的。
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珍贵,谁都没有义务来听你发牢骚,若是能得到他人的建议和反馈,我更是无比感激。
一开始在简书写的时候,其实也像是在写日记一样,根本没有人理你,连下面的一两条评论也都是自己写的。阅读量基本只有两位数,更惨淡的时候甚至只有一位数。
虽然阅读量并不能作为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的标准,很多阅读量破千的,也只是标题确实很惊艳,以至于通文看过之后,什么也没印象,只记住了标题。
当然在新媒体时代,标题是很重要的。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种自我营销。而我努力的方向,就是让我的内容配得上我的标题。尽管很多时候我的标题取得还是很渣,就像那篇《学历,真的重要吗》,我想说的真的不是学历重要还是不重要!
讨论这个也根本就没有意义,于是标题和内容都重新修改了一下,叫《在求职和恋爱中翻滚的我们,到底看中了学历的什么?》。这是第二篇通过首页投稿的,阅读量300+,15个喜欢。
即使这在简书的一些大神中,阅读量是算低的,但这在我平淡的写字生涯中,却是一座小山峰了。而且第一次下面有四五个人留言诶,还有给我发简信的小朋友,哈哈哈。
03
前几天发的那篇《金锁记》的感想,很有幸在简书遇到同读过此书的人,她说我写得不深刻。都说年少不读张爱玲,读懂已不再少年。
翻看她的主页,果不其然,她已经是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了。于是我跟她请教,她也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甚至还指出了我用词和理解上的一些错误。
这也让我反思起自己很多时候看书看得太囫囵吞枣了,很多句段没细看就把自己的臆想添加了进去。虽张的书我可能没看太懂,但她的文笔我是超爱的啊。
等过些时日,我把她的书看得差不多了,再把那篇《金锁记》的感想改了重发吧。(若有同我一样喜欢张的,可以尝试从她的短篇看起,如《张看》《余韵》,然后再看她的中长篇如《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想起之前去图书馆的时候,一开始就拿了一本《小团圆》看了一下午也没看进去。)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我写字的态度,我也不在乎有多少人在看我写的东西,粉丝只会是结果,不是目的。我不敢说我有多厉害,但我可以保证我有一颗真挚的心来与你们分享。无论做什么,愿我们玩得开心。
你看,我又写了一千多字,送我一颗小红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