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以为会有光,我总以为会有爱,我总以为疲惫生活之后会有灿烂。
然而不是的,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是童话故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结局。看电影分为三种人:看热闹的,看了喜欢的,看了不喜欢的。《黄金时代》就我而言并不是一部冗长的片子,一切的情感都很克制,镜头始终节制的表达。电影并不尝试带入某种情绪,甚至可以说是在有情绪的时候戛然而止,这样客观而诚恳的态度,却是少见的了。每个人都在诉说,关于萧红的那些故事,不同的版本,忠实的呈现。
享年31岁,一个人可以如此漠然的说出这话,一定是对于生活已经麻木的“有些筋骨的痛之后,皮肤上再流点血,也就不觉得痛了”这是将死的萧红对骆宾基说的话,生活已经那么痛苦,至于爱情,哪怕只要有人陪伴就好吧。
这是一个女性的一生,她敏感,脆弱,纤细,美丽,却也爽朗, 坚韧,坦荡。关于她的爱情,关于她的艺术,关于她的成就。喜欢她的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自我牺牲精神给予女性很强的辨识度,之于萧红而言便是车站上与萧军的话“要不我留下来,你一个人我是不放心的,或者你和我们一起走。“
关于萧军与端木,两个人都是孩子状态的两种极端。萧军是火,是炙热的,”爱便爱,不爱便分开“爱时的他像个英雄一样出现在萧红的身边,感染她,鼓舞她”猪头肉是要配酒的,那我陪你一起喝“。割断鞋带为她系上,在物质生活那么匮乏的状态,然而我觉得萧红那段时光是在她短暂的生命中都闪亮着光的,他的朋友便是她的朋友,他们遇见鲁迅的那个时刻,就如同回到的学生时代,看着最敬畏的老师,两个年轻人携手看着前方的光~,真真是美的。之于分开,同样欣赏导演的叙述方式,始终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介绍不同的版本,对于评价,不置一词。我想她是爱的,就像她坦然对着聂绀弩说,我爱萧军一样。走了依然爱,在她人生的末尾,面对骆宾基的询问,她骄傲的说出”我那时候在四川,我知道我拍一封电报叫萧军来接我,他是一定会来的“这是一种骄傲,一种眉宇间不愿隐藏的被人所爱的骄傲,她是幸福的。一个女性追求的感情,她都是有了的。他们的默契不需再言语”你的脾气我是知道的“然而就是因为知道,所以分别。端木是水,他像个怯懦的没有长大的孩子,他许是爱吧,在她最脆弱的时候,踏实的给她一个拥抱,然而他是不够的。没有那些光芒,面对苦难,手足无措。在最后多次想要离开,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在萧红最后的日子,是他存在的。
再来讲讲萧红,她是一个典型的女子形象,她和你身边的所有女性都不尽相同,然而她身上的特质(不论好坏),你都可以在身边的女子身上寻到。她是矛盾的共同体,有时候令人不解生气,然而更多的时候,却是叹息(这是我看电影最多的声音)。后面一直想着,小时候自己很理想主义,想着若爱,便是要陪伴一生。那么如萧红样子的女子,该是什么样的人能够陪伴她呢?最后不得不叹息的承认,其实我们都只是独立的个体,哪怕再亲密的人~~,其实没有真正能懂得一个人,当你完全懂得时候,你已变成他,如此说来,这样便已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那又如何爱。
最后,这部电影是有诚意的电影,女性导演拍摄的,镜头语言与场景都是细腻而又残忍的,少了某种大情怀的男子气度,不过独特的性格与人性的刻画,都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