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从前

现代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大多数人眼里,所谓历史,可能不过是书上一个个古板的方块字,毫无生气,毫无灵魂。你可能只是缺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心。

纵观华夏千年,时局好像人生的轮回。从西周四百里安稳,东周四百年动荡,到两汉四百年太平,魏晋南北朝四百年战乱,再到唐朝两百年的繁荣,宋元四百年的纷争,最后明清四五百年的一统,近代几十年的斗争,至今日的宁,今日的康,今日的华。只是不知,是否会有下一个乱世,那又会是何时罢。

历史上,总有太多太多传奇的人物、故事,或许你未读过《史记》,未读过《资治通鉴》,何妨呢?有些东西,听过才会勾起兴趣。说实话,悠悠五千,我常钟情于唐代之前的年月。总觉得那个时代颜色是复古的感觉,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时候。也因为之后的朝代太过浮夸,不正之风趋之渐盛,叫人失望。如果真要分个类别,那么远古、三皇五帝一定是米黄,比白色深,却模糊。细算下来,几乎每个人出生都如圣人般非比寻常,譬如某人踩了巨大的脚印就有了谁,譬如某人朝天而啸便又有了谁!当然,这可能仅仅是先辈们口耳相传的民间资料,却饱含了当时人对英雄的敬畏与崇拜。之后,斗转星移,史书上开始有记载的,是青铜的颜色。进行时,如金银般灿烂,过去时,如墨绿般深沉。大家都知道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要真比个高低,那肯定是没有结果的。但其中最受人肯定的一定是韩信,为什么?因为他是战神啊!项羽营下,韩信郁郁不得志,奔向刘邦,一展自己的宏图抱负,辉煌也就此开始。楚河汉界到天下归于一统,几乎都是他在军队中领导,张良,萧何为之出谋划策。韩信此人,可得人心,得军心。点兵多多益善的是他,逼项羽自刎乌江的也是他,这个淮阴侯,当是无愧于“神”斯字。可是韩信的结局却悲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便是给人明智的地方了,信任像一把刀,你给了别人,人家可能它护你,也可能拿它伤你。我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萧何为何而杀韩信,或许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只能说,历史的样貌终归定在那里了。谈到韩信,回过来看项羽,似乎大同小异。韩信不过是比项羽多了一段阴闷的前奏。试问:他们谁想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宿?仿佛应了某句话。但是,虽然项羽的一生功有过亦有,但是作为一个对霸王别姬无法割舍的人而言,还是希望世人多记住这个人的惊世绝恋。慢慢的,到了唐朝,人间就成了烈焰燃烧的火红色。开元的盛世,咸阳已是长安,花萼香辉的兄弟情谊尚未泯灭。彼时,还有西域风情各异的邦族,放荡恣肆。这一切的美好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宫墙之内,美人霓裳羽衣,三郎击鼓欢颜。疏忽间,画面转到了马嵬驿下的点点星火……有时候,从亮到灭,从繁荣到衰亡,不过是一瞬的时间尔。烽火仍在,昌盛却已成为过去。

人们总是相信正史,然代也现在慢慢关注起了野史。汉朝有个人叫公明,曾任谏议大夫,为汉成帝的许皇后求情流放而死,这就是某一部野史记载的内容。野史的可信度不高,无法考究。那能否将其与如今的历史电视剧相提并论呢?看起来,许多文艺作品追求东西之中,历史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重要。深讲男女之情,是为了符合现代人心理;深讲家国情义,是为了诠释中华重情重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风尚。可能也为此虚构历史。当然,玄幻架空剧情除外。野史难辨真伪,电视剧确实真实的摆在我们眼前,举个例子,去年评分比较高的一部戏叫《军师联盟》。它评分高,是的,《军事联盟》本身就带着一种细腻的感觉,而且基本的礼仪做的十分周全。该称字时称字,该叫官职时叫官职,但是杜撰成分还是很多,比如衣带诏与月旦评的关系,司马懿拒绝征召,九品中正制的创立等都不得不提。对于接受教育为主的我们而言,不被这些虚假内容影响是一种关键。故而,我意义上的读史未必一定要捧着书从头看到尾,有时候看电视,也可以尝试着分辨剧情的真假,不清楚的上网查一查,那么历史这玩意儿便会慢慢在心中扎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玩中学习。习惯了,可能受益终生。

说这么多,你大概会问读历史有什么用呢?要是没有动力,我上面的内容算是白写。唐玄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隋炀帝,就是那个为了玩乐修建京杭大运河的皇帝。单看谥号“炀”就知道,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暴君。遥想八百年前,咸阳帝都也出了一个皇帝,修长城,建阿旁宫、骊山墓,使帝国的基业在几年间倾覆,毁于一旦。设想一下,如果隋炀帝能把这样的前车之鉴烙在心里,就没李渊什么事儿了,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不包括他了。可是隋炀帝没有啊,不仅兴土木,还起兵戈、好美色。如此一说,通读历史的重要性就很清楚了吧?

所幸,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生在太平盛世,能够在详静和谐地方,一杯茶,一支笔,一缕阳光,体味历史的曼妙之处,陶冶古人修身养性的情操,垒下将来齐家治国的基础,开一处眼界,亦得一方天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