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 何为慈悲? 无数编辑哭成狗也要看完的小说

慈悲

—路内

关于内容 °

水生十二岁那年,村里什么吃的都没了。

水生的爸爸在田里找到了最后一根野胡萝卜,切开了给一家四口吃下去。

水生的爸爸说:“再不走,全家饿死在这里了。”

水生的妈妈牵着水生,水生的爸爸背着水生的弟弟,去城里投靠叔叔。自此,水生的父母与弟弟生死不知。

二十岁那年,水生进入化工厂,生命中有了玉生、根生、复生……,然后,又只剩下他一个了。

老家早已凋敝,他得活着,他要为玉生,为父亲,辩认回家的路,为复生留一条回家的路……

小说纵向讲述了个人五十年的生活,从一个切面剖析探讨了这段历史。

** 关于路内 ° **

路内被人们熟知应该是源于15年那部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少年巴比伦》,路内凭借这部电影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和《慈悲》很相似,故事的背景发生在90年代的糖精厂,这和路内的自身经历家庭背景有关。

钳工,维修电工,值班电工,操作工,仓库管理员,营业员,会计,小职员,电脑设计,小贩,播音员,摄像师,广告公司文案,公关公司老板,做过的工作数不胜数,路内本人也是技校出身。

可能工人做的过于深刻,路内把三四年的工人经历反反复复的写,所以有了《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三部曲和《慈悲》。

不同的是,《慈悲》明显少了点青春气,多了些厚重和克制。

《慈悲》的后记中路内也提到部分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父亲,比如化工厂,画图纸,补贴好多情节都能在他的采访中找到现实的影子。

“我妈妈描述他的基本技能:跳舞,打麻将,搞生产。他曾经是技术标兵,画图纸的水平很不错,在一家破烂的化工厂里,如果不会这一手,凭着前面两项技能的话基本上就被送去劳动教养了。现在,国家不需要他搞生产了,他退休了,跳舞也挣不到教学费了,因为全社会都已经学会跳舞,他只剩下打麻将。”

作者对小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80 90年代的紧张背景下,众人为了挣扎着活下去衍生出了各种形态,或奸猾狡诈如宿小东,老实谨慎如师傅,反骨刚硬如根生......

关于慈悲 °

全书上下除了后记几乎没有提到“慈悲”这两个字,读者所理解的“慈悲”也是千人千面,我也谨代表自己的观点解读。

“补助”是全书非常重要的线索,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厂沿革补助的福利手段,需要工人代表到工会演讲游说。

水生的师傅经常帮工人要到补助,但为了给水生要来补助,间接导致宿小东的铺助名额被取消,双方接下了仇怨。

为了一个月五块十块的补助,互相告密举报成了常事。

水生的师兄根生仅仅因为用脚关阀门被宿小东告密,打折了腿还被判了破坏生产罪劳改10年。

水生也从工程师重新被打回车间做了操作工。

明明是国家给的“慈悲”,到最后却成为管理者的“大发慈悲”,工人们只能通过口才,美色卑微的乞求到丁点生存资本,稍有不慎得罪人被告密下场会更凄惨。

水生的性格实际上和根生很像,虽然表面和师傅一样安分守己,但骨子里有着和根生一样的“不驯服”,遵守规则但能利用规则,接了师傅的衣钵,继续为贫困工人争取补助。

就像作者后记中写道的:

慈悲本身并非一种正义的力量,也不宽容,它是无理性的。它也是被历史的厚重所裹挟的意识形态,然而当我们试图战胜、忘却、原谅历史的时候,我还是会想起我父亲去打麻将时的脸色,那里面简直没有一点慈悲。他觉得真庙都是假的,而麻将馆才是赢得短暂救赎的地方。

这种国家赋予的“慈悲”并不是正义的,他只是特殊时期让人能活下来的特殊手段。

                                                             - end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