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从星期二到星期四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统一考试。
我们语文是第一科,星期二上午考试结束我匆匆拿来两个任教班的答卷,迫不及待地批阅起来。
星期三早十点,成绩终于出来了。
唉!还是不尽人意,还是只能叹气,还是感觉非常灰心。
关于学生成绩,我已经很久不敢去提及了。今晚写此主要是给自己找点安慰,顺便梳理梳理该怎么去努力:努力去教、努力去引领。当然,最终想得到的是学生们努力去学。
两个教学班中3班平均分43分、四班平均分46分。
这样的成绩令我很是担忧。因为这个学期我已经使出了我的浑身解数,我已经处在了弹尽粮绝的窘境。或许,我的再努力也换不回学生去认真学习的心思。
翻开试卷,寻找做错的原因,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
不用多讲,原因很明显:学生根本“不记、不学、也不思考”,真不知道他们一天想干嘛?
我这里没有一味责备学生并想放弃学生的意思,而是想重申:不管是老师引导,还是学生自主建构,一定得达成“让学生想记、想学、想思考”的根本目标。
否则,老师给再多的时间和机会,老师再讲无数遍,学生依然不会。他们的学习是假学习或者浅学习,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应付着老师、欺骗着自己。
我还是举些示例来说说吧。
问题一:古诗文填空
这块内容占8%,我的安排一是开学以来就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督促“背和默写”,二是考试前有意告诉他们要考到哪几首。
结果呢?学生还是我行我素。“背不得”!“背了有些字不会写”!“借口”说得让你还要同情他们似的。
试问:不下功夫去背,你怎么会呢?一天、两天……开学至今近三个月背十来首古诗都不会,需要老师迁就或者原谅,甚至于放松你吗?
更可怕的是基本一个班四十来名同学,只有四五名能做到。
当然了,这块的平均分就会很差,甚至不到3分。
丢了这块的分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态度,学习的态度。
问题二:毫无视野
有一题说老王、阿长等是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
竟然可以说全体都不知道什么是弱势群体?更不会联系实际说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哪怕你引导他们了,他们也无法回答怎么去帮助弱势群体。或许因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压根没有遇到过、体验过。
可以说,我作为语文老师没有特意教给他们“什么是弱势群体”,没有特意教给他们怎么去帮助弱势群体。
但是,我们作为语文人已经很是尽力了。语文科目就这样,历史、政治……没有那个科目不需要去提及。然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很有限的。
作为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搜集才是最好的出路。
问题三:随意性太强
随意性太强,没有考试状态,为所欲为,自由散漫。比如很简单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出处都百分之九十同学判断失误选择出自于《呐喊》。其实,学生只要想想“阿长”是鲁迅童年时的保姆,写鲁迅的童年无疑就是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班才有不到十人做对。这是不是该批评批评?我想: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
当然,平均才四十多分,问题肯定是很多的。正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才有了举行考试的意义。
但是,最基础的,学生随手就可以“捏来即用”的大部分知识点都只能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同学掌握,这是值得惊醒的。
愿学生们能在老师的指引下慢慢去记、去学、去思考。老师实在帮不了你们去顶替你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