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与其说这是一本腾讯产品法,不如说这是一本在腾讯工作过几年的产品经理总结出来的产品经验。个人几年,即使加上交流的话也不能代表一家公司的产品法,采取以小看大的角度。
内容
腾讯产品法这本书一共分为五章,产品思维、洞见需求、产品设计、产品成长与运营以及企业战略与产品。
第一、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分为五种最基础的产品思维: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以及演化思维。
本质思维即“第一性原理”,意思是从头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作为依据,然后再层层推导,得出结论。理解为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元问题是什么。可以通过连环追问法,不断追问“为什么”弄清楚问题的本质以及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产品设计者经常也采用这种方法来确认用户的真实需求,或者设计目标。
相对思维,即逆向思维。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性都是正向思考,比如想突出物体的明亮度,就不停加强它的亮度,把物体周围的环境调的更暗也同样可以达到目的。不过如果没有预设的前提,也就没有“正向”和“逆向”之分,因为两种视角是平等的。主与次是相对而言,动态可变。
抽象思维。人类的大脑倾向于处理表象的东西,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设计者的过程就是不断训练眼力的过程,从最开始看到产品的色彩,排版,交互样式到察觉产品背后的框架,交互路径,最终抵达产品骨骼,设计理念、产品背后解决的需求,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是我设计,会如何设计。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产品敏锐度的增强。
如何训练抽象思维:产品先分类,再提升视角,再抽象的过程。优秀的产品都是运用数量有限的基础模块去实现高满意度的功能。比如网易云音乐利用歌单功能,通过最基础的单曲聚合满足了男女老少不同的音乐场景音乐品味的需求。
系统思维。即设计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反馈系统模型。人类习惯性线性串行思考问题,而系统是复杂的,多样化,尤其涉及到平台,要考虑多方的利益,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反馈系统,从反馈点发力,进而满足各方的需求。
演化思维,自下而上的设计。就是产品迭代的意思,产品迭代的过程方向一个是根据战略(自上而下)一个是根据用户的反馈(自下而上)。本文说的是自下而上。而演化的基础是产品要极简,如果一开始产品设计得很复杂,也就无从演化了。
第二、洞见需求
随着上层建筑--经济在变化,消费在升级,过去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的刚需,人们的需求也要以相对思维去看待。只不过人性一直不变,所以只不过以更多样化更优的解决方案去解决用户的不同需求。
需求是什么?可以使用5W1H的分析法解决用户需求相关的问题
WHO:产品为谁而设计,目标用户是谁?(主体)
WHY:用户为什么使用我们产品?用户使用的动机是什么?我们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需求的强烈程度)
WHEN:用户在什么时候会使用我们的产品?多久使用一次,一次使用多久(频率、可持续时间)
WHERE:用户在哪里会使用我们的产品,是躺着,站着还是坐着?(场景)
WHAT:产品具体是什么?做成什么样子(产品形态)
HOW:用户怎么使用产品?使用产品流程是怎样的(操作路径)
如何判断一个点子是否靠谱?是否有用户价值、或者在资源有限时判断在哪里投入可以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ROI)。利用以下的公式。
产品强度可以理解为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想要提高产品强度,则要降低可能产生的成本或提升产品体验
成本包括:
看得见的”时间成本“:使用产品可以提升用户的工作或生活等其他效率,相对于其他解决方案来说。比如工具型的产品,极大提升了用户生活的便捷程度。
看得见的”货比成本“:产品定价高,用户尝鲜的代价提高,不利于产品推广。所以互联网的产品前期都是免费推广。只不过一些提供实际产品服务的可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降低用户尝试成本。
看不见的”风险成本“:使用产品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或者用户隐私会有泄露的风险。比如餐馆打扫干净卫生可以降低用户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考虑,产品销售的七天无理由退货也降低用户对产品品质风险的担忧。
看不见的”行动成本“:降低产品本身的使用门框(比如不注册就可以使用,或者采用第三方登录)和产品设计尽可能的以效率为准则,以较少的清晰的步骤完成任务。
这个主要是针对人性中的”懒“,层出不穷的发明都是解决用户的懒问题,比如懒得做饭,就叫外卖。懒得走路,就滴滴打车,懒得打字,就有语音输入,懒得走路逛街买菜,天猫京东甚至现在的生鲜2小时达足不出户就有人帮你把东西带到,懒得记路,就有导航等等各种产品涌现。
提升产品体验
给用户惊喜,产出用户的心里预期,体验照顾用户的心理和情感。这个就要洞察用户的心理。比如网易云音乐,点击歌曲的喜欢,会在右上角弹出一个小动物提示你喜欢就分享。超出用户的预期,且用户在选择喜欢该歌曲后分享的可能性也会更大,这个时候以萌萌q的小动物提示,提升分享的欲望,达到产品自传播的目的。
第三、产品设计
设计流程:传统设计与精益设计
传统设计模式不合适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闭门造车几个月后可能整个互联网环境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于是采用新的的精益设计模式。
精益设计模式的核心理念:尽快获得用户反馈验证产品想法。
用户研究:建立用户模型
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用户研究方法。需求挖掘阶段,避免采用问卷调查这种以封闭式调查为主的用户研究方法,定量的问卷数据不会展示用户的潜在需求,采用定性的访谈更有效。产品进入开发阶段,纠结与不同的方案的可行性时,可采用A/Btest,不过这个针对流量大的产品,流量小,再分流就没有意义了。产品发布以后,确认用户满意度和流失根本原因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式都可。
用户研究目标是在真实数据上提炼出影响产品的最核心的因子,根据因子分类用户,建立用户模型。
需求场景分析:角色、场景、方案
场景模型的方法论模型:角色、场景、方案
用户模型分析常与需求模型分析同步,因为不同用户在相同场景的需求会不同。工具类产品的话,用户在人口学、社会学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大,所以一般使用使用场景来划分用户模型。社交、音乐、电商、运动类产品角色分类就必须考虑人口学和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方面的因素。
定义角色和场景优先级也重要,一般按照优先级高的场景设计产品的核心路径。
产品MVP:低成本试错
MVP设计的关键是:是否以最低成本验证我们在需求和市场分析阶段提出的核心假设(包括两大类: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
产品规则:拒绝什么定义产品“三观"
一个产品的设计规则,本质是在回答五个问题:
精神理念:什么最重要?
目标:产品要达成什么目标?
谁更重要:多方冲突时保护谁?
鼓励什么:什么行为在产品中会受到认可和激励
拒绝什么:什么行为不能在产品中做?禁止和惩罚什么?
产品成长与运营以及企业战略、产品这两部分抽出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尤其运营模块,所以作者只是写了一个大概。这两部分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