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班教室,班主任老师仍然在批改作业,孩子们已经端坐,课桌上整整齐齐放好了美术作业本,井然有序的样子真让人欣喜。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所以我特别重视他们的学习习惯教育,学习习惯从有序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开始。

请上了坐得最端正的孩子做记分大臣,给三四两组全员做好准备工作的孩子们加分强化行为。每个孩子都有想要变得更好的潜意识,一看自己组被加分,孩子们坐得更端正了,其他组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孩子也开始悉悉索索拿本子和记号笔。不用大喊大叫,只是肯定他们好的行为,行为自然会被固定下来。相信每个人都是OK的。
接下来就是一步步示范拿出记号笔在学具袋、油画棒、水彩笔盒上写上每个人的名字,这样东西就不容易丢,一丢也能很快找到主人。有细心的家长帮孩子的记号笔都贴了名牌贴,我大赞特赞:“看来这位同学的爸妈特别细心也很用心!”孩子听了喜滋滋的,每个好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好家长在支撑。再看几个包书皮也皱皱的字自然也是“鸡爪”,桌面混乱,其实外在就是内在的呈现。混乱不堪的表面孩子的内心也是静不下来的,包括他们的衣服都是脏兮兮的。这似乎很有共性。
我又萌生了给每届学生上时间管理课的想法,要是每个孩子在这个黄金时期学到物品有序、时间有序高效利用的方式方法,孩子的学习将会多么轻松。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学习不高效其实都是因为他们的常规没有抓好,老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抓听课行为,这往往会成为一种内耗,行云流水的教学也会被这种需要被迫停下来的行为撕裂……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其实仍然是听课习惯,一个孩子如果具备了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的能力,这种孩子其实是超级优秀的,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完成的。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优秀真的只是一种习惯。

孩子们一边整理一边有序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十分钟时间但是整个课堂的精气神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不由想起那时候做班主任,会每天检查他们的书包、书本摆放、红领巾系带情况、小手的干净程度,课桌肚的清理整洁情况,其实从每个细节运用多种有效方式固定孩子们的这些习惯会让孩子以后的学习更轻松。只是,现在有很多班级很多常规管理已经败给了所谓的分数、所谓的兴趣班,孩子、家长、老师的部分责任已经开始转嫁,教育被剥离了育人的功能,还是教育吗?
天马行空中,我开始收敛心神,开始了“还记得寒假的那场大雪吗?……”每堂课都必须指向生活,指向孩子们的人文素养综合知识,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益于孩子终身的……
我不能改变教育和社会的大环境,但是我可以呵护好我三尺讲台的微环境。每个当下的行为对我也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养成教育,但愿自己可以在育“人”的路上走得远一些再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