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育儿经~

今天中午去别人家吃饭,饭后有点困昨晚没睡好,我对闺女说"宝贝,我们应该回家睡觉了!"害怕闺女不回去(因为最近每次她去朋友家玩都不回家,每次都是哭闹收场,强行带回来)。

没想到宝贝开门自己往楼下走了,外面太阳好大,她有点不高兴"妈妈,好晒。"一心想着快点回家一鼓作气,害怕她中途又变卦不肯走,再加上正午的太阳又大又晒,越过闺女,我加快了步伐,走在前面,鼓励她快电走。"妈妈,呜呜……"闺女开始有点耍性子,带着哭腔在后面喊我。"你怎么了,快点回家呀,走快点,听话。"看着我头我也不回的往前走,宝贝哭了起来,我回头看了看她,她下意识的往地上看了看,原来是尿啦。"你不会叫妈妈嘛?跟你说了很多次,尿尿叫妈妈呀,快点回家换衣服,听话,快点……"眼里全是责备,即使是这样我没有停下,依旧在往前走,估计是看到我没有停下来,宝贝的的哭声越来越大,后面干脆是扯着嗓子哭,无奈我只好给她爸爸打电话,"你这个当妈的怎么这点事都搞不定。"

爸爸带她回家,把她的衣服换完,一放到床上她自己就睡着了,眼角还挂着几滴眼泪,小家伙估计是太困了。问她爸爸怎么做到的,人家不屑地来了一句"多抱抱,多哄哄嘛"。孩子睡着,我就打开了手机,刚翻开朋友圈看到一个视频《育儿师一招搞定熊孩子》,原来孩子呈现出来的那份奔溃和无助,其实是孩子心底最深的"求助信号"。

想想刚才的情景,宝贝刚才可能是觉得太热不想走又或者是自己尿尿身上,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又害怕我批评她,想我抱抱她或者安慰下她,可我却自顾自的往前走,一直没有照顾下她的情绪。

我没有及时对她进行情绪的疏导,任由她在最原始的发泄方式里"打滚",比如大哭,大闹,攻击和指责他人。

如果仅靠孩子的单薄力量去对抗不安的情绪,她只能感受到情绪背后的失控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平时我们总要求孩子"听话",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时候说"宝贝听话,妈妈喂多,等下洒的到处都是饭";孩子想要跟小朋友在泥土里玩的时候,我们总是说"宝贝听话,衣服等下弄脏了,不好洗。"孩子想独辟蹊径,想探探险的时候,我们赶忙阻止"宝贝听话,别爬太高,别往那走,太危险。"孩子想尝尝凉茶的味道,我们却习惯递给她核桃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我们都习惯于要求孩子"要听话",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不曾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着权威的角色。这就是关系的"不平等",我们却常常自以为是。

如果当时宝贝在叫妈妈的时候,我回过头问问"宝贝你是不是想睡觉了?"看到她大哭起来"宝贝尿湿了没关系,下次你记得叫妈妈好吗?"如果当时我能蹲下来,抱抱她也不至于她在那站着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她哭闹肯定有她的原因,做家长要及时的引导,带入孩子感情的多去"倾听",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最后想讲的是,拥抱比任何道理都管用,虽然爸爸的简单的一句_多抱抱多哄哄,也不无道理。当孩子处在情感漩涡的当下,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拥抱孩子,代入孩子的感受去接纳她的行为,这份接纳会比任何道理有力量。拥抱也会实实在在地给孩子冷静和平复下来的力量,帮助孩子制止了"持续加剧"地冲突行为,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适时引导,他们也会感到终于被理解,他们的情绪也会平复很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