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父母沙龙或工作坊里,请父母们分享他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品格时,答案几乎如出一辙:积极阳光、负责任、有爱心、上进、自信。每一条都饱含着父母的期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培养孩子自信。
从字面上看,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相信自己什么呢?是相信自己有价值还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这样一拆解,聪明的您一定知道,培养孩子的自信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二是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1岁前,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父母及主要养育者。这一时期,孩子的需求主要是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包括冷暖、饥饿、拥抱、爱抚等等,父母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回应,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孩子非常聪明,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自己的良好感觉,他们还要探索自己的能力范围。
彬彬快3岁了,从小乖巧懂事的她越来越难带。无论什么事,她都要自己来,家里人帮她做,她就大哭大闹。
晚饭时,彬彬吃完饭要自己洗碗,妈妈同意了。奶奶不放心,就在边上看着,彬彬踩在小凳子上洗碗,水顺着胳膊流下来,凳子、衣服、地板全湿了,奶奶忍不住抱怨说,这孩子就爱逞能,弄的到处是水,还得大人收拾,麻烦死了。彬彬听了,在厨房里又叫又跳,让奶奶出去,说奶奶是“坏奶奶”,把全家人给气坏了。
其实,2岁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为自己做成做好一件事感到高兴,为自己做砸做糟一件事感到难过。同时,他们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负面的评价让他们感到沮丧和尴尬。
彬彬兴致勃勃的想要展示“我能洗碗”,奶奶不信任地看着她不说,还抱怨她搞砸了,彬彬又气又急,她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只好又叫又跳地表达自己生气。
如果奶奶和家里人能够认识到彬彬正在探索自己的能力,就不会对彬彬要自己洗碗的行为有意见了,这个时候,正是帮助孩子发展能力的时候。
彬彬要自己洗碗,家里人可以和彬彬说:彬彬长大了,要自己洗碗。可是我们担心你把地弄湿,我们还得拖地;如果你摔倒了或者手划破了,那多疼啊!不如我们想一想怎么办吧?
这时候,可以由彬彬提出她能够想到的办法,无论她说什么,家人都不要否定她,而是提出其他的办法,最后和彬彬一起商量,采取什么办法既能让彬彬自己洗碗不受伤,又能不增加家人的劳动(拖地)。
和孩子商量看上去麻烦,尤其是对不足3岁的孩子。但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大有好处。
首先,孩子提出的要求(自己洗碗)得到爸爸妈妈和家里人的重视,孩子的自我感觉就很好。其次,爸爸妈妈提出找办法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还让自己找办法,无论她能不能找到,她都参与到这件事当中来,满足了孩子自己做主的愿望。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对孩子的自信大有裨益。
3岁后,彬彬上幼儿园了。经过了最初的分离焦虑之后,彬彬越来越喜欢幼儿园。她觉得,自己特别漂亮;做值日生时,她摆的餐具特别整齐;她做的手工被老师放在教室门口的展示窗里……总之,彬彬觉得自己棒极了。
这一时期的彬彬不是自信,用妈妈的话来说,她是自恋。有时候,家里人逗她,说楼下的乐乐更能干,彬彬会说,乐乐能干,彬彬更能干。家里人再说乐乐能干,彬彬又会重复,说的多了,彬彬也会着急,哭,强调自己是能干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华丽丽的出现在彬彬面前。比较,是很多父母会做的事。孩子为此哭闹,父母就会担心自己 的孩子是不是输不起,没自信。事实上,在4~5岁前,孩子自己是不会主动与其他人比较的。他们哭闹不是因为没自信,而是因为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评价不相符,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情况。
彬彬上大班了,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去参观小学。彬彬很羡慕一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有的哥哥姐姐还戴着红领巾,可漂亮了。老师说,要学习好、能干的小朋友才可以最先戴上红领巾。彬彬心想,等我上小学了,也要最先戴上红领巾。
好了,最后要请您来回答,结合我们开头时说的自信的两个方面,您觉得彬彬是个自信的孩子吗?
实际上,还不能说彬彬是一个自信的孩子。
培养自信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能力入手。这个说起来是个大话题,能力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幼儿时期,能力和自信的关联不是很强。这不代表在这一时期,孩子能力的培养不重要,帮助孩子发展与其年龄相称的能力,利于孩子的自我认识,对自信有好处。5岁后一直到小学乃至成年,能力的强弱与孩子的自信关联越来越强。随着年龄增加,孩子会在某些能力强的方面有自信,在某些能力弱的方面缺乏自信。如此,孩子也会对自己有越来越全面的评估。
另一方面是孩子对自我的认识。5~6岁以前,孩子还不能对自我形成总体概念,但是他们有自尊体验。他们的行为会表现出自尊感。高自尊感的孩子表现得更自信,低自尊感的孩子表现得缺乏自信。彬彬是一个高自尊的孩子。她好奇、主动、愿意迎接挑战、为自己的成果自豪,这些都是高自尊的表现。重视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感受,更可能让孩子体验到自尊感。要培养孩子自信,就从尊重孩子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