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艾小羊老师的课,她推荐我们读读李银河的自传《人间采蜜记》。小羊老师一直盛赞李银河是个妙人,我有点好奇她究竟“妙”在哪里,就买这本书来读。说实话,李银河的文字算不上好,略嫌平淡。正如王小波对她文字的评价:你的文字掉在地上弹不起来。冯唐也说:一个词,清通简要。确实是这样,这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没有特别地有文学性。但我还是感受到了某种自由的气息,一个人终身坚定地追求自由不免让人动容。
01采蜜哲学
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事儿?李银河的答案是:让自己高兴。
李银河也许是想和父亲活得不一样。她的父亲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感叹说,我这一辈子就没有活得开心的时候。
在你出生之前和死后,你是基本上不存在的。你拥有的只是这几十年时光,其他对你是没用的。每个人对不可避免的命运都无能为力,不如遵从自己的内心和知觉去活,用生命去寻求快乐。
所以她坚持“采蜜哲学”。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生命不息,采蜜不止,直到老得飞不动了,就躺在花丛中静静地死去。
有人会说:人生在世,不得不平庸,不得不琐碎,不得不常态,所有人都是这样活着的,你凭什么不这样活?
她的想法是,如果普通人的人生就像一只拙朴的大碗,粗糙但实用,她希望自己的生活像一只精雕细琢的小碗,或许不实用,但有着人造的美。虽然这并不比拙朴的人们高明多少,但这样能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稍纵即逝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她可以肯定地说,我曾活过,爱过,写过。
02 自由的基础
人的自由都是有限的,一定是建立在某些基础之上。
李银河的父母是人民日报社的编辑。正因为父母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位,她才有可能去寻觅自己独特的人生,谁也不靠,也不用去考虑“成功”这样的事情。比如追求美好的没有附加条件的爱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李银河的父母也很开明,有着男女平等的观念,子女有的跟父亲姓,有的跟母亲姓,这也无形中给予了她自由的基因。
李银河和王小波结婚后,自愿不婚不育,也是为了得到更多自由的精力和时间。在美国博士毕业后,在选择回国还是留在国外时,李银河也作出了有利于自由的选择。因为待在国外就意味着要为生计而奔波。她觉得,一个人要花精力在生计上,就无法保证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也就是说,ta不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自由就意味着把有限的精力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03自由受阻的青春
李银河在14岁到20岁时经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文化大革命。
内蒙古插队。那是一段另李银河难忘的岁月,不是因为美好,而是因为绝望。她的精神在内蒙古戈壁沙漠的粗粝寒冷的环境下变得粗糙而干硬。那种平庸而毫无意义的劳作带来的心灵戕害简直就是对像她这样的年轻人的酷刑。这种近乎磨难的生活使得李银河更加向往自由,而且再也不愿意轻信教条,只相信自己对人生的判断 。
山西农村工农兵生活。在山西农村那段时间,李银河看到了妇女被生孩子所累,便萌生了终生不要孩子的想法。她认为人没必要通过不断生孩子妄图使自己获得永生。孩子不是使自己获得不朽的办法,创造才是。她想打破这种习惯。使自己更加自由。
回归正常生活的李银河如饥似渴地疯狂读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合理的利己主义”影响了她日后的人生观。这种思想主张不用理智来压抑情感,也不一味束缚人的个性,而是寻求人的自由发展。
越是被压抑的,就越会加倍反弹。李银河一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便尽情地向自由奔去。
04 自由恣肆的生命
她机缘巧合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专业,从此开始了自由的学术生涯。几件事可以看出她追求自由的心。
1979年,李银河参加另一个由费孝通发起举办的社会学讲习班。这次经历让她坚决地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专业历史学,转而研究起了社会学,并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去。
1992年,她从北大辞职,到了中国社科院。原因是她不喜欢教书,需要把一套话说很多遍这种枯燥的事情让她难以忍受。
2000年,李银河出版了一部《酷儿理论》的译文集,她有感于书中人率性自由、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希望拘谨、压抑、麻木的中国人的心灵也能稍稍松动,自由地呼吸和生活。
婚恋生活中,李银河也是那个自由的人。
李银河之所以找王小波,也是因为他身上自由的气质。王小波多少有点离经叛道的个性,他的文章中有一种传统文学写作里罕见的自由度,李银河说那是某种飞翔的感觉。他们的爱情轰轰烈烈二十年。
王小波离世后,李银河的生命中走进了一位在她口中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他”——大侠,他们的爱情惊世骇俗,超越常规。之后又领养了一个孤儿壮壮,组建成幸福的三口之家。
退休后,李银河专注于写作,她发现了写作的乐趣后,感叹说以前的日子算是白活了。如今,她爱上了在网络上创作。博客给她提供了一个自说自话的机会,她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真正的自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必写命题作文,写完不必经过别人的删改或审查,自由奔放地写自己想写,简直太爽了,李银河感觉自己实现了言论自由。
一路走来,她从不自由走向自由。她发现,最终不得不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活。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如此,不管绕多远,最终要回归自己的本心,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成为我们自己,获得生命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