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二年级主班赛格利斯第一次碰面,他很亲切自然地与我握手,带点俏皮地哼唱了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我留意到,他笑的时候嘴边有浅浅的酒窝。一米九几的个头,估计已经五十多岁,仍可称为英俊迷人的相貌。刘老师告诉我,这位先生对中国很感兴趣。
恰好,此行的任务之一是"移动教室",而赛格利斯正在做这方面的实践。于是,就安排了后面的到他的班级听课。课不可白听,主班提出,第二次听完主课后的音乐课,需要我帶班级唱《茉莉花》。
班里24个孩子,是华德福班级数的推荐数字。移动教室不是指房间可移动,是桌子可移动,也不是为节省空间,而是可以营造更流动的氛围,让孩子在室内创造多样的玩耍形式。
8点钟敲铃,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老师并不宣布上课,而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学生准备好了就过去与老师问候握手。握手之后,有个别学生会粘着老师,请教作业中的问题或聊天,其他同学则各玩各的。有三两个在图书角挤作一堆儿翻书,大多数孩子喜欢游戏,将课桌搭成他们心中的山川道路,有独木桥,有滑梯,坐垫也被当成过"河"落脚的石头。一时间,教室里热闹异常,沸沸扬扬,好似水帘洞花果山。
大约八点半,老师不紧不慢地站起身,拎起一只小铃铛,轻轻地搖几下。铃声细微而清越,似乎产生魔力,刚才还似打了鸡血的孩子们立马从自己的活动中抽离出来,三两分钟内搬搬抬抬挤挤挨挨将课桌围好,大家找到各自的坐垫,坐成一个漂亮的圆圈。
老师不急着讲课。第一天,他从室外拎了一个水桶进来,里面的水已部分结冰,取出冰块儿倒放,刚好是个顶端中心开口的中空的容器,放蜡烛进去就是一个冰灯。他宣布接下来每天做一个,两人一组共同做一个,可以找自己喜欢的石块来装饰,孩子们欢喜雀跃。
从第二天起,在进教室时,门口角落里就多了一盏冰灯。淡黄色的烛火在熹微的晨光中摇曳,由薄薄的冰壁幻化成斑斓剔透的光影。每天多一盏,每盏不一样。冰冷的物件,每盏都带着孩子的快乐和憧憬。
在赛格利斯的课上,每时每刻,可以看到孩子眼神中流露的惊叹。这个天命之年的男人真的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他的课有基本的框架结构,但他会视情况调整。在第二天的课上,因故事内容较多,他留了部分在下课前,就避免了孩子疲累,而他自己也更享受这样创新的节奏。
万物肇始于未萌,起点决定过程的品质。我们的小学生,需要这样成熟的师长带领。听说这位老师早就接到维腾大学的邀约,他在当地的师训中被认为是一流的导师。听了几天课,自然地喜欢这些小可爱们。我当然希望他可以陪伴这些可爱的小孩子,而不是固化为一个成人世界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