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统一测量单位”、“选择固定长度的测量单位”,这一节课再来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感受改良测量工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一、教学过程
1.比较优缺点,确定测量工具:上节课我们用几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小组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可以从测量难度、速度、准确度等方面来考虑)你觉得哪一个是最佳测量工具?
学生得出:①小棒测量速度快,但是不精确。②小立方体每个边一样长不需要考虑怎么摆、测量最精确但是速度慢。③回形针测量较准确但边缘是弯的不易划线标记。综上优缺点,孩子们一致评选小立方体为最佳测量工具。
2.改良选定测量工具:小立方体的优点是小(测量精确),缺点还是小(太慢啦)。你能想想办法帮助它克服缺点吗?学生想到:可以用很多个小立方体一起来测量 。
那用多少个方便计算呢?孩子们说用10个好算。于是我们用10个小立方体来做一个新工具:“小立方柱”
3.师生一起利用“小立方柱”预测、测量讲台长度:复习测量要点(对齐起点、首尾相连、沿直线、划线标记),着重指导读数(几个柱子读几十,不足一个柱子数小立方体个数再相加)
4.学生自主安装“小立方柱”,再预测+测量书桌长度
5.交流数据和测量感受:①测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吗?②与上次相比,这次同学们的结果差距大吗?③与上次相比,你还有什么其他感受?
6.课下思考:今天“小立方柱”是不是已经很完美了,还有没有什么缺点需要改进?
二、教学反思
1.关于哪个工具测量更准确?每个班思维发展是不一样的。有的班在上一节课分析数据的时候就已经能发现,单位越短越准确,第一环节进行很顺利。有的班在这节课讨论优缺点时因为这一点争执不休,我翻了一些资料都没能找到用一年级学生能听懂的话来解释这个。我在后续的班尝试引入“误差”这一概念,用两分钟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了用小棒和小立方体产生的误差长度范围,顺利了许多。
2.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数据记录:虽然强调了一根柱子读10,还是一些学生测得桌面长度是“3”。学生不是没听懂,写的时候就是写错……于是我让学生填完把自己的填的数据用完整句式表达一遍:我测得桌面长度为()个立方体。
3.表格记录指导(这节课相比上节课的表格简单很多,所以这里主要反思上节课):多行多列的表格学生很难精准把数据位置填对,所以我先演示了一组数据的填写。一年级学生大多没有“行”“列”的概念,第一节课即使我教了学生横看数看定位,还是有不少学生填错位置。因此我只好教学生先横着看“测量工具”,在心里给你选的这个测量工具画一条横线,再竖看“测量任务”画一条竖线,十字交叉的地方就是你要填的位置。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