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大家都不会陌生,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以及老师用到了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但是,你真的会夸孩子吗?你的这种夸法对于孩子来说是真的对他有帮助,还是会适得其反呢?
之前班里有个孩子的成绩挺好的,学东西掌握的也很快,每次他妈妈都会和她说:“宝贝你太优秀了,你看你这个记忆太好了,你看你学的这么快,你真是太聪明了!”
其实每次听到这我都感到挺焦虑的,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表扬孩子真的吸收进去了,对于孩子来说影响是非常不好的,于是我紧接着马上加了一句,“你看你这一个月下来每天上课都认真听讲,错题都及时去订正,你看今天得到了妈妈的认可,所以说你以后要继续努力,要继续加油哦。”
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经常会在小区或者公园等很多地方都会听到,或者看到家长对孩子时不时地竖起大拇指说:“你很好,你很不错,你非常棒,你太优秀了,你真聪明。”
这样的一些词语,它堪称为现在家长用来夸孩子的一个标配。其实你会发现当孩子被这些词语夸多了以后他会觉得理所应当,他会变得麻木。所以说,有的家长会觉得我也想鼓励他,我也想表扬他,为什么我觉得表扬以后没有任何作用了呢?原因就是孩子已经麻木了。
还有些家长在任何场合下鼓励孩子都是那几个标准的词语。孩子会觉得这种形式特别的单一,没有吸引力,甚至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会觉得太虚伪了。
所以,为什么孩子们对家长的夸奖也好,鼓励也好,表扬也好,越来越不感冒了,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夸孩子,记下这六个字,叫做“重鼓励、少表扬”,那我们如何来重鼓励、少表扬呢?只需做到“三多三少”的原则。
原则一:多具体,少空泛
原则二:多过程,少结果
原则三:多维度,少单一
1、多具体,少空泛
往往泛泛而谈的表扬,会给别人一种很虚伪不真实的一种感觉。举个例子,别人每次夸奖你都只说好漂亮,你就会觉得有点不走心。我是发型弄得漂亮,还是今天衣服搭配的很漂亮。我们要夸就夸到位,要夸具体,对于孩子的夸奖也是一样的,否则你天天这样很空泛地去表扬他,棒,你很棒,孩子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他到底哪里棒了。
所以,下一次我们要去夸奖孩子,无论他干什么事情,哪怕做一个家务也好,不要整体的说,你很棒就好了,而是要具体到到底哪一点,是地擦的特别干净,还是在洗碗的过程当中,把每一个碗的水都擦干净,把整个桌面擦的都非常的光滑、非常的亮了等等。要找出具体的点。
2、多过程,少结果
作为家长来说,在夸奖孩子的时候,有时候真的是图方便。最明显的就是文化考试的时候,比如:孩子期末考试考了一百分,一句考了一百分,真是妈妈的骄傲,特别棒。难道考98分就不棒了?
之前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实验,挑选了四年级的小学生分成了AB两个组,分别让他们做到两个不同的教室里面去考试。上午的时候给他们的都是三年级的试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三年级的题相对来说就会比较简单了,所以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考得非常棒。交完卷子出来以后,老师就对A组的每一个孩子说了一句话,孩子你真聪明。对B组的每一个孩子也说了一句话,说的是:孩子你刚刚答题的时候真专注。
下午的试题难度偏大,可以选择放弃答题,保底80分,如果选择继续答题,则按实际分数计分,没有保底了。结果在A组的教室有一半的同学放弃答题,选择保底80分。而B组的同学基本上都坚持答题,而且基本上都是把题做完了,交完卷子以后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坐在一起继续讨论刚刚的试题。通过刚刚这样一个实验,斯坦福的教授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在鼓励孩子的时候,就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一句话不同,就会出现两个不太一样的结果。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擦亮我们的双眼,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只看到一个结果。
3、多维度,少单一
我们传统的夸奖也好,鼓励也好,大多数都习惯口头表扬。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觉得特别的没有意思,因为听多了就麻木了。
一次有影响力的夸奖和鼓励它由7%的文字,38%的语音,以及55%的体态语组成。不管是一次沟通、一次鼓励还是一次夸奖。可以用很多种形式不断的去让孩子获得更好体验感。除了语言的口头表扬以外,我们平时可以加上一些小纸条、便利贴或者交流的小的笔记本,把我们想表扬的话用文字性的形式去传达。还要结合到肢体上的一些动作来帮助表达,包括我们一些传统的点头、微笑、眼神、掌声、击掌、拍肩、拥抱等等,给到孩子真正能够激发他继续前行的一种能量。
以上就是表扬孩子的三大原则“三多三少原则”学会了赶紧去表扬一下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