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朋友聊天,分享了近期的很多想法,结果中途他敲回来一行字,说这些话好鸡汤,可以让人消化很久。于是,我翻回聊天记录,仔细看了一眼,并未发现太多异常,突然想什么时候,自己的思想开始变得又红又专,动辄和鸡汤产生了关联。在我看来,这种满满的鸡精加水,并不美味。
回忆此起彼伏,记得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学院安排过几场讲座,让我们考研成功的几个去分享经验,其他人轻描淡写,幽默诙谐,而我却试图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们,那是一些内心的经历和思索,来源于身体内部。当我做完这一切的时候,发现其实收效并不大,因为没有人能够轻易的把生活融到心里,也没有人可以真正的感同身受,毕竟这一切都需要躬行,需要切身的体会。自那以后,我不再去试图说服别人,而是尽力的做自己的事情,企图在目之所及的范围之内感染到一些人,如果因为我的存在而使有的人变得更好,我想这也算是功德。这样的想法一直延续至今。
五月底回国之后的第二天参加导师例会,自此开题事宜断断续续的持续到今天,仍旧没有完结,这场拉锯战,让我时常在一天之内经历多次不同程度的抽离,有时候是在看杂书的一瞬间,有时候是在和队友聊天的片刻,有时候是在陷入了一场电影之后。期间,我总是想把一天割开,争取到更多的有效时间。于是,清晨早早醒来,占据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段,然后休息再继续。早上的时候,内心安定平静,还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看着窗外的绿色都觉得出奇的美丽。那个时候,伊壁鸠鲁的“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并要学会享乐”的观点,在脑海中蔓延开来。修持,淬炼,层层深入,渐趋平和,在湍急的生活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节奏,然后去看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晚上去跑步的时候,塞着耳机,想到很多事情,半小时的时间眨眼之间就已经过去,汗水沾湿了衣衫。看到很多夜跑的人,有的身体健硕,步伐矫健,有的大腹便便,步履沉重。透过路灯的剪影,我感觉人也不过是如此渺小的个体,构造简单,如果把部分训练动作加入到日常生活中,坚持下去便可以获得健美的身材,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管理,以及始于自身的经营。做到恒久的坚持之后,又能够触类旁通的体会到别样的道理,形成良性循环,周遭生活被编织的丝丝入扣,滴水不漏,我想这应当是值得向往和追求的境界。
中午十二点五十分,太阳的光已经足够刺眼,温度提升,很多人撑着伞在路上匆匆而过。这是属于上海的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午后,我在图书馆的研讨室里,中央空调温度适中,假期人烟稀少,四楼的自习室终于空出了大部分位置。塞着耳机的我,无心学习,看着丽娃河已经盛开的荷花,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够持续多久。把近期的研究设计稿发给导师的时候,心里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回家的欲望日渐强烈。我知道这次的质量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但是已经没有力气再去深入和聚焦,感觉周而复始的轮转,消耗了全部的心力。18号的机票,已经订好,等待我的也许只是一场类似于仪式感的回归,去见见家人,见见朋友,见见新出生的婴儿。在一段时间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变化,正如内心焦灼的时候,周遭人事浮沉,自我调节能力的瞬间崩盘等等。我很在意导师的看法,不想让她失望,于是在截止日期临近,以及每次受到批评的时候,都想奋起。这种心理,使我无法专注,到了最后才明白最终要做的还是事情本身而已,而不是其它。我请教师姐和师兄的时候,发现很多想法和思路都有道理,但也存在困境,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这终究不是可以走捷径的事情。自始至终的淬炼,到现在为止,我在心里看的清楚,本身所缺失的能力没有补足之前,我想这一关是永远都不会就此过去的。
一直想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去社会上历练,去经受各种考验,如今看来,读书给人的训练程度是远远超过我所想象的。晚上的时候,朋友告诉我,读博的事情,应该确定下来,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一定要读。看着他如此坚定的表情,突然想一条路走到黑究竟是怎样的体验,的确之于整个人生,四年的时间不算什么,但是补足了这段时间和经历之后,我们的视野和人生将会得到更大的拓展,能够去到更多的地方,凭借自己建构起来的体系去看待万事万物,这应该是别样的一种风景。我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很多人身上,都有一些我无法获得的品性,这是独属于他们的,在某些场景之下,能够把问题分析的独到又令人信服。
我不再去想着人生应该怎样怎样,只是以自身为个体,去体会每个经历之后的思考。如果我们能够随时止损,随时重新开始,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这或许是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
“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他会发光啊!”
其实,喜欢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会发光,而是因为遇到他,你的眼睛亮了。
希望我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发现自己喜欢的人事,眼睛里一直有光,然后,一直有光的,不畏险途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