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黄M50游记︱一座工业与艺术的大熔炉

M50最早成名,应该是莫干山路沿线的一路涂鸦。对于保守的中国人来说,这已经算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创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概是在三年前,听说这里涂鸦墙的鼎鼎大名,我来这里造访过一次。顺便在M50里面逛了一圈。

当时的印象就是偏僻,而且冷清。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栋栋由厂房改造的建筑,走进去是阴暗的清凉,嗅到的是颜料的气味,瞥见的是一双双茫然的双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不知道里面坐的是不是画家本人,也不知道他们靠这些是否真的能够生活,更没想过之后自己还会再来这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年之后,涂鸦墙还在,只是蒙了尘。

M50还在,文艺气质和人气都比那时强了不少。

看来,创意文化的土壤还在。

图片发自简书App

非主流的艺术残存

不知道为什么,涂鸦在于艺术中仍属于边缘的角色。也许因为它更偏向于创作人自身的意图,而缺乏了普适性。

最有名的涂鸦墙,也莫过于柏林墙,以历史为题材的创作,让涂鸦艺术第一次能够登堂入室。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明显,莫干山路上的涂鸦墙不属于这样的范畴。涂鸦的质量良莠不齐,构图和意象也都偏向于随意,只能作为街拍的背景,却不会被驻足欣赏。

街边还有假文玩店,映衬在涂鸦墙的背景里,看着却有点荒凉。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间间画室/展室

不同于3年前,现在M50开放的免费画室更多了,随便进入一个画室,欣赏那些艺术家们的作品。

并没有人在意布展的名气,只是抱着欣赏的态度,一切随缘。

图片发自简书App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件感性的事情,欣赏也不必刻意,不如跟着感觉就好~

有趣的是,不仅每一间画室的布置和作品风格不同,连气味也不同。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油漆味、颜料味、油彩味、陶土味、机油味……有些气味令人窒息,也有些令人迷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没有人来打扰,甚至有些时候,整间画室里只有我一个人。这样难得清静,倒也是很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活过来的纺织厂

M50与1933有些类似。都是脱胎于工业厂房,前者是纺织厂,后者是屠宰场。

少了1933的“鬼气森森”,这里给我的感觉是工业时代落寞之后,焕发出的新生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曾经的一个纺织厂,被称为一个“单位”,以社区般的方式运营一个小社区。

如今的M50,也成为一个单位,融合了一些艺术机构和个人,给他们一个可以依托的平台。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个早应该废弃的工厂,能够重新焕发新的活力。而一批原本没有依托的艺术家,可以借着这个平台展现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

穿梭在各个厂房的走廊后巷,曾经生硬的水泥砖墙如今被花鸟鱼虫装点,被一些艺术家的创意思维给装点~

这真是一种幸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各位小伙伴: 昨天大家在打卡的过程中提到不会用简书,营长特来科普一下,大家可以参考哦~~ 还有不懂的问题再在群里@...
    阿不快跑阅读 6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