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书,经常会不想写读书笔记,可是不写又有一点点放不下的感觉,毕竟写读书笔记的记录是一个再梳理再吸收的过程,写又需要花很长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再就是有些看完书后的感触很强烈,等时间合适了似乎感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淡了!请求指点,如何破?
今天看的这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作者是李雪,对这个人的了解仅限于武志红的前女友,因为喜欢武志红和对这个书名封面的好感而买了这本书,一看竟舍不得放下,觉得处处精彩,忍不住频频点头,那是一种我心灵深处的共鸣和答疑解惑,温暖而爽快的感觉。
这本书的推荐序作者是张德芬和武志红,两位文中都可以看出对李雪溢于言表的赞扬甚至佩服,一位说:所有修行之人都需要看这本书。一位说:她的文字让读者在感受上和头脑上都觉得畅快,所以,阅读她的文字,就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于是,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阅读完了整本书。文章扉页上有一句话: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这句话我以前听到过,当时感觉特别棒的金句,原来出处在这里。
这是一本用专业心理学视角讲母婴关系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可以学会回看自己的童年,了解自我,疗愈自我的书,因为遇见孩子,从而遇见自己。这跟我的心路历程挺像的,当初深深触动我的就是孩子对我的冷漠,完全没有对母亲的依赖和热情,我把这份痛苦归咎于工作太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后来发现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还有能力,做不到在有限的时间里面给予高质量的陪伴。从而开始了一段学习遇见孩子的心路,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一些爱的能力,赢回了孩子的爱和依恋;却发现了更大的宝藏,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却觉得这才是人生的核心问题。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的在遇见孩子遇见自己,遇见自己再遇见孩子中前行,现在yoyo4岁,更多的时候我喜欢把她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思想平等的对待彼此。
整本书分为5个章节,分别为01觉察 遇见内在的婴儿 02态度 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03关系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04内在 会痛的不是爱 05 外在 你配得起更好
01觉察 : 遇见内在的婴儿
这一章讲述如何在婴儿期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这个基础就像定海神针,无论外界的风浪多么大,都能稳住中心,化解渡过,换来的是孩子终身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难怪古人云:3岁看大,7岁看老。真正的原因或在于此。我很感恩这两年自己停下脚步,用心和时间慢慢陪伴孩子来建立这个基础,毕竟作为父母,孩子的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
李雪说: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孩子就对世界产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如果婴儿在生命最初对获得母亲的及时回应感到绝望,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地索求。 看到这些话我很有感触,我就是一个从小到大,哈哈,应该说到前2年为止,很乖很乖的孩子,任何激烈的情感我都不善于表露,儿时的记忆很少,没有所谓的很开心,很伤心等等的时刻印记。我想这与我的童年家庭有关,家庭里爹爹婆婆经常吵架,他们也经常一起和我爸爸妈妈吵架,用我妈的话说就是3天一小吵,7天一大吵。虽然爸妈感情好,但在婆媳矛盾这个事情上我妈估计也是焦头烂额,能照顾好我的生活起居已是不易,她自我内心负面的感受都是满满当当的,估计也是无暇顾及我的感受。我想起上次的催眠经历,童年的感受就是孤独,但安全感不错。我觉得安全感不错就是来源于大家对我生活的照顾,身边总有人,渴了饿了尿了哭了等是有人解决的,孤独是因为情绪没有被看见,当然也就没有回应。看到李雪说: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漆黑一片。当下我就忍不住张开双手抱住了自己,我缺乏的是心灵的营养和温暖。当然我并不能责怪谁,我的父母已经在那个当下给出了他们能给予的最大的爱。妈妈自己深受婆媳之苦,如今她用自己的辛苦让我免受这种困扰,我深深的感恩。
现在我经常观察孩子和我妈之间的互动,似乎又明白了一些事情。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哭起来。我妈会摸摸她的膝盖,揉一揉,同时会说不疼,你别想它,慢慢就不觉得了。我看到妈妈照顾了孩子的身体,可是对于感受却给予了完全的否定,更别说给予相应的回应和同理。那么长期如此,孩子就难免怀疑自我的感受,甚至也否定自我感受,后来就再也不表达了,不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就像我现在一样,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情绪及其平稳的人,表面上看确实如此,然而我知道我是多么羡慕那种有什么表达什么,甚至愤怒到破口大骂,火山爆发一样的痛快。因为我不可能不产生情绪,我只是阻断了它们向外表达,可它们总需要出口,不能向外就转向向内,甚至压抑进潜意识,就像火山的地下岩浆,谁都不知道那可怕的火山什么时候爆发,毁掉所有。
看见就是疗愈,也许我的善待自己是更多释放,更多允许;也知道如何更爱孩子,我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同理。当她摔跤后,我不仅会摸摸她的膝盖,揉一揉;同时也会看着她的眼睛说妈妈知道你摔了一跤,现在很疼,如果你想哭就哭一会,妈妈在这陪着你。就像书中说:哭泣是孩子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的允许。
在身体照顾上,我的母亲做的已经十分好,孩子长到4岁没有进过医院就是事实,当然与我是医生有关,但主要功劳是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我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在于陪伴孩子的心灵,这就是于我而言给予的高质量陪伴主要内容之一。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陪伴我的内在小孩,让我的内在小孩重新拥有一个五彩的童年,这是对自己的无上嘉奖!我真正体会到了文中的一句话: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是妈妈。
李雪说:“养育一个生命对于童年幸福的女人来说,很多困难可以自然而然地客服,辛苦是必然的,但不会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享受亲密的幸福感远大于付出感。但若妈妈自己的童年很不幸,孩子的出生会引起极大焦虑。”我想这也是产后抑郁的一种原因吧。抑郁症常常是一个较小的诱因引发了严重的悲伤,悲伤程度与这个诱因严重不匹配。这是因为,诱因的背后还藏着过去产生的人生悲剧。
没有想到写了一章就写了这么多,因为感触真的很多,很多的回忆和思考扑面而来。哈哈,好吧,这真是一本值得我细细品味的书,待我慢慢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