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了《业力管理》这本书,相信你会毅然决然的选择帮。
助人成功者,自己更成功,这就是《业力管理》这本书的主旨,是用实践证明了的确实有效的成事遵旨。
由美国的麦克-罗奇格西、克里斯蒂-麦克奈丽、迈克尔-郭尔灯联合写的这本《业力管理》中的成事原则被全球数百万人证明是有效的。是不是没有取得成功的人都是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是不是因为没有帮助别人成功所以自己才不成功呢?
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让我们看看这全球数百万人成功的法则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道理、是不是真的有奇效。
法则一:停止无用功。
什么是无用功,就是那些你做着特别舒服、特别理所当然,却对你改变现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你做的每一件尝试,每次都无功而返。
古老的经典中说“有一种情况可以让一个犯人绝不越狱。那就是如果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牢狱里。”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的决定,永远都在做着尽人事、听天命的事情,感觉没有什么不妥,可就是这种“没有什么不妥”让我们与成功绝缘。我们要做的就是跳出这种“无用功的圈子”,然后把自己做的每件事情的几率变成100%,然后持续做下去。
法则二: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
我对这个法则的理解就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找到问题的本质。
这就与第一个法则串联起来了,为什么你会做无用功,是因为没有找到导致这种无用功的“真相”。
怎么去寻找真相,就是从“业”出发,“业”是什么?它是你的所思所想,简单说就是“你做的所有事”。支配我们做事的是什么,是潜意识,是根植于自己脑袋中那种几乎不被发现的想法和理念。
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找到这种控制自己做出决定的潜意识,然后去改变,用一种新的理念来替换原有的潜意识。
这个微小的动作,其威力不可小觑,因为这种意念就像一颗种子一样用的多了它会长大,慢慢的会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慢慢向着成功的方向靠近。
法则三:认定你的“事业”伙伴。
我们每一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能是独立发展的,更好的发展取决于你的“事业”伙伴。
这个“事业”伙伴就是你将来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人。书中引用的古老智慧这样说“不论你想得到什么,你必须首先帮助别人获得它。”因为所有的“业”只能通过他人反弹,然后植入我们的潜意识。
而每个人的事业伙伴有四种:同事、顾客、供应商、世界。
同事和世界应该是每个人都会有,如果没有顾客和供应商怎么办,我的理解就是换成自己职业中和他们相近的人。
你想要得到什么就先帮助他们获得什么,然后就会神奇的发现,自己想要得到的也就自然的得到了。
关于世界这个大的“事业”伙伴,是想要我们格局大一点、眼光远一点的吧,因为只有改变了格局,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法则四:从我做起。
在“业力管理”中,一切的成功都源于自己,只有自己行动了,才会有相应的回应。所以业力管理中所有的法则要想有用,必须先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只有自己改变的,“业”的作用才会反弹到自己身上。
如果实在不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作者也给出了7点建议,练习瑜伽、冥想、遵循个人道德准则、不断学习、服务、巧妙饮食、休息与放松。
从现在起,按照以上计划先改变自己才是正确的做法。
法则五:停止做决定。
做决定就意味着对一件事情不确定,而这种不确定会衍生出更多的不确定,更多的不确定又需要做出更多的决定。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事情成功与否全靠运气。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你做任何决定,结果都有可能成功或者失败。所以,选择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将它做成功的几率定为100%,然后去实施就可以了。
法则六:装好订书针。
这个法则看起来好像不太懂,其实就像作者举的例子一样,一个订书机怎样来判断它是否好用呢,很简单就是装上订书针,如果一个订书机没有订书针,任它再好看你都不会觉得它好用。
也就是说,我们的一个想法再好不去行动,怎么去判断它到底好不好呢?想法和行动之间只差一个“订书针”。
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话特别能够形容这种现象:想再多都没用,做就对了。
法则七:乘着问题飞跃巅峰。
波托瓦格西说“问题即出路”。一件事情可怕的不是问题太多,而是没有问题。一般情况下看似没有问题的事情,最后必然会失败。
法则八:“业力”再投资。
就像我们停止学习就会被淘汰是一样的,业力如果不再投资就会有用尽的一天,如果一旦用尽了,就算曾经成功过,也会跌落。
“业力”投资最好的办法就是“留种”。比如农民伯伯就算在大旱颗粒无收的时候也不会把来年的麦种吃掉一样,如果你成功了,庆祝的时候要记着你的“事业”伙伴,要在他们身上投资。
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需要用到的业力管理法则也会不同,不是所有的法则都用到了就是好的,而是选择当下自己最需要的,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做好之后其他的法则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论是什么书籍中的什么方法,会用才是王道,这本书中只要用一个法则,相信生活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帮助别人成功就能够成就自己这种双赢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如果有人需要我帮助才能成功的话,我肯定是会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