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中的第三要素是感受源于我们自身需要,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感受起因。
当我们面临他人challenge时,我们一共会面临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一种和第二种选择往往是我们本能反应,当我们进一步思考后,很有很可能会感受和体会到自己及他人的需要。
在我过去的工作中,有一件小事倒是让我深有体会。因业务需求,我们PL团队需要配合模型及营销团队寻找最具营销价值的客户。当时一位资深模型同学把他的推演过程及结论分享给我们后,基于自己对业务理解,当时提了不少challenge的问题,估计把我们的模型同学问得一脸黑线。
事后自己反思,对于一个刚过去不久的新人,在并没有那么熟悉工作环境情况下,采用如此直白的方式,确有不妥。也许在沟通时,我们会举得是在陈述事实、探讨问题,但事实上迎接而来的往往是对方的申辩或反击。
面临如此的窘境,我想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在重大问题上,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所以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小事,也算是让自己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吧。《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认为,我们的情感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我看到本书提到“生活的主人”这个概念时,我想到了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在《被讨厌的勇气》曾提出“分离课题”的概念,也就是我们不应为他人的行为未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谴责他人,相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每人只对自己的课题所负责,这样也会让我们获得更轻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