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底层生活》
从六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就成为了很多科幻电影的舞台与灵感来源。
《攻壳机动队》中的城市,就以香港为原型。
《银翼杀手》中的未来洛杉矶,借鉴了很多香港元素。
我们把这种类型的科幻电影,叫做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科幻电影不再是对未来光怪陆离的幻想,而是对人类悲惨未来的一种忧虑。
这种原因有的时候是审美式的:夜光下花花绿绿的霓虹灯广告、一望无际的高楼耸立。也有社会式的:在电影里面,香港有着肮脏潮湿的街道、拥挤的住宅区、极端的贫富差距。富人住在宽敞的豪宅里面,而穷人则像奴隶一样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
一句话总结就是,这些来自美国日本的创作者,觉得自己在香港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晚期的症结,担心自己的社会正走向这样的未来。
一部关于香港住房问题的纪录片。
记者采访了67岁的Chu Pan Fei,他一个人住在一个11平方米的房间里面,他的收入分为两部分,香港政府给的三千元养老金。但这完全不够他在香港的生活开销,所以他平时捡垃圾来补贴家用。不知道这样的工作还能做多久。而如果不能工作,他就连自己11平米的“公寓”也住不起了。
他展示给记者看他工作了两天的收入:30港币。
香港大约有25万人住在这样比停车场还小的空间里面。对于这样的香港人来说,他们宁愿一辈子住在垃圾堆一样的鸽笼,也绝不会想要放弃或搬离香港。
比他更惨的香港人住在笼子里面。其实就是大通铺。每个人大约只有1平米的空间,比一张正常的床还要小。我之前有体验过,睡得很不舒服他们还要放生活用品位置小也很贵。
比这些住笼子的香港人更惨的,就是那些睡在麦当劳里的劳工了。
他们其实白天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是为了省钱而选择在快餐店里留宿。香港是有好的公租房的。香港有一半的人口住在这样的公租房里,房租每个月大约是100-300美元左右。
而他们日思夜想的公租房,其实也只是比停车位大小的公寓好那么一点。香港有一种说法,叫做千尺豪宅,也就是说一千尺就算是很好的房子了。但实际上,千尺换算成平米,只有91平米而已…91平米的房子,就已经是豪宅。而对大部分香港人来说,能有一套50平米以上的房子,就已经是毕生目标。
那么为什么香港这个发达程度与瑞士比肩的地区,普通人会生活的这么窘迫?700万普通香港人支撑起了6个世界级超级富豪,普通人可不得省吃俭用吗?
为什么说香港是资本主义晚期社会?
因为它从制度上说,比欧美那些信奉自由市场的国家还要自由市场,可以说是打了激素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里有极低的税率,几乎没有增值税,企业税也很低,政府对经济调控非常少,是很典型的“小政府”。这样的社会,自然对企业非常友好,这也是为什么香港连年都是世界经济最自由的地区,外国公司争相在这里开办分部。
但香港也给大家展示了,野蛮生长的资本主义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资本家很快通过联盟与并购成为了垄断企业,经济被少数几个利益集团所把持。
大家知道,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企业之间可以竞争。而当垄断集团出现,市场里面就一个卖家的时候,市场就丧失了公平竞争的基础。到最后,这里就变成了少数寡头薅羊毛的屠宰场。
在美国政界,有一个词语叫做astroturfing,指的是“假草根运动”,利益集团用钱雇佣别人搞抗议,使其看起来很像是基层人民自发的运动,实际上服务于有钱人。这最能解释香港社会为什么在如此缺住宅的情况下,还反对新建住宅。
现在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大部分都并没有面临底层人民的这种困境,他们大部分人的未来会怎样?现在和我一样的同龄人包括我自己,都吃不了苦,将来我们到社会上如果没有能力,就没有公司招聘你。那么你就只能做底层人的工作,像田北辰一样两三天就吃不消,家里待遇太好。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就连饭也吃不饱。
在乡下出生的孩子会比较能吃苦,但是由于家庭环境不好,只能靠自己拼命学习争取拿到好的大学的奖学金,才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