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一本书,内心深有触动,想拿起笔写个书评,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心路。介绍完书的作者、类别等基本信息,和自己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之外,竟再不知道说些什么……
我开始怀疑自己坚持了两年的阅读和输入的意义,我想这两年下来我多少也读了上百本书籍,肚子里多少有一些内容和观点,然而,现在回顾起来,自己想表达的依旧被闷在心里,只能作为一种感觉存在,无法成为能够分享的文字。
说实话,我是挺失望的,对什么失望?我依旧是说不清楚。
合上电脑,背着包从图书馆走出来,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带上耳机,夜晚的风无人看得见却感受得比任何时候都真切和清晰,它从黑暗中来却一点没有恶意,凉凉的,清爽的。风吹过我的前额到达我身后的时候,我看见了自己整个阅读历程的画面和细节,清晰得很。
2016年开始重新拿起书学着读书,当时觉得多读书总是对的,多读书总是有用的,尽管现在还体现不出来。的确,读书是有用的,这两年我每读完一本书,心里就对自己多一份肯定。不得不说这“肯定”让我形成了“正向循环”,鼓励我一本一本接着往下读。但现在的我再回头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陷入了阅读的坑,并在里面摸爬得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将自己所读每一本书的名字都认真地记录下来,看着满满的已读书单,倍感满足,以为自己吸收了这么多书籍的精华,将来一定能够大有所为!
我真是太天真可爱了!
细数这两年我在阅读之路踩过的雷,才发现努力这回事儿和我想象的那回事儿并不是一回事儿。
1.追求阅读的数量,忽略理解和接受的意义
最初下定决心读书的时候,刚刚接触梦想清单,于是我在一年的伊始定下一年50本书的计划,随着阅读渐渐找到感觉,读书的速度也可快可慢,最后也达到了年初的目标。
可能你会说,一年50本根本不算多,你看人家那些读书会的领读者或是身边的那谁谁,随随便便就是上百本。但对于刚刚对阅读有所意识的人,实在很容易为了追随所谓的阅读达人,被媒体大肆宣传的阅读造就的神话,而拼命追求阅读数量。阅读的重要人人都在强调,阅读的正解却鲜有人一并提出,“别人不说,我不思考”这样的价值观下,我走上了阅读的道路,却没有记得这一路的风景。
曾经以为拿起一本书就是阅读的开始,翻过最后一页就是阅读的终点。这样的论点,在走过一段路以后在看就已经不攻自破了。阅读从你打算读一本书开始,但何时是终点,难以确定,或在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哪怕没有读完;或在你理解了作者的心境,哪怕隔着几个时代;或在你将书中方法运用进自己的生活,并使之前进一步……
2.记笔记看心情,思维导图按目录抄
早起阅读时,不怎么记笔记,偶尔碰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方便的话就把它记在便签,不方便就对自己说“算了吧”。后来爱上了思维导图,于是花了个把月去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个在阅读中十分实用的工具,很多知识大咖推都有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阅读,让阅读有更好的效果。但我显然是太受形式的限制,“追求完美”地想要把一本书的内容都概括压缩在一张五彩斑斓的导图里,不知不觉就演变成了抄目录……
其实在这里我犯了两个错误:
(1)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认为笔记是可有可无的
(2)整理书本知识,希望把书本的所有知识点都列出来
3.阅读的内容局限在某一个范围里
当我追溯曾经读过的书,发现其中几乎都为现代畅销书,80%与心理学有关,15%与哲学励志有关,剩下5%是其他类别……惊讶于自己竟是从未走出过阅读舒适区,读着自己认为有趣,读着轻松易解的书籍。
而避开自己不够熟悉的领域,不去刺激自己未开发的细胞,心智又谈何成长?
大概中学时期被学校要求读经典名著产生反抗心理,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潜意识里都排斥涉及经典。后来,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愚钝,经典是无可取代的经典,是先辈们用心血和一生铸就的精华,经过漫长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现今时代快速更迭的书籍味道自然不同。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经典里博大的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先辈们在对待生命和智慧的严谨态度。
李欣频老师谈及阅读,也提到“一半经典,一半新知”最为适合。
4.实操性知识学了不少,真正运用的寥寥
之前也提到自己看的大多为当下热销书籍,作者提出自己对时代的解读,提出时代人的问题和应对解决的方法,大多读完以后都觉得非常有道理,每一个方法论也都看起来非常实用有针对性。我或把它们记在脑子里,或把它们写在笔记本中,但真正尝试将它用在自己的生活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着实少之又少,抑或有些方法用了两天,觉得麻烦,也就慢慢丢弃了,一边还安慰自己:毕竟自己还在不断接收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将它们记在笔记本中,那它们就已经为自己所有的自我欺骗。
知识只有在联系现实时,才体现出它本身的价值。
5.阅读时不会延伸和联系知识
不会延伸内容的我,处于一种被动待哺的状态,俗称填鸭式学习。想象一下自己的大脑和心智里没有自己的观点,有的只是他人灌输进去的各类“有营养的知识”,且不说自己是否接受的了五花八门的观念,单就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够呛,如何判断它们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又是待论证的呢?
去年报了一堂网课,遇见一位老师,在知识星球里和一群小伙伴一起践行他提出的PPT主义,其中就有一个叫“通用化延伸”,推行一项活动是每天一页书,不求量但求每一点自己有感触的内容都思考其通用领域和延伸知识网络。我按照那种形式坚持了一段时间,而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阅读不单单只是准备好一个盆,把书里的知识全都装进去,而是为你所了解或不了解的知识准备一个立体空间,将你已知的建立出相互联系的框架,将你未至的与那已知的相互结合,构建更大的知识体系。
曾经的阅读是否真的充实了自己?当我读到一个非常认同的观点,我甚至写不出来除了原句以外的任何句子和观点时,依然发觉自己肚子里空无一物。
结语
阅读应该有的样子,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形象。真心希望热爱阅读的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并在这一路收获价值和成长。
当然,如果你觉得不应该让自己的阅读变得复杂,随心所欲的去阅读,当做闲时的一个消遣、陶冶自己的心境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关键在于自己阅读的目的。
如果你想学习新知,那么最好做好笔记,发散思维,一步步构建和扩充自己的知识网络;如果你是想学习写作,那么最好记录下自己喜爱的金句,分析书的结构和写法;如果你是想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某种能力,那么将书本的实操性内容运用在生活中,并不断反馈总结就十分重要……
阅读的能量很大,它就像一大罐果汁,希望从中品尝到什么味道,一口吸取多少量,取决于我们。它没有穷尽,只要我们的求知欲还没有穷尽。